| 引言 | 第1-7页 |
| 一、精神关怀与教育本性的理论探讨 | 第7-20页 |
| (一) 精神关怀 | 第7-16页 |
| 1. 精神的界说 | 第8-11页 |
| 2. 精神关怀的理论依据 | 第11-13页 |
| 3. 精神关怀是关注生命的重要体现 | 第13-16页 |
| (二) 教育本性 | 第16-20页 |
| 1. 教育本性的界说 | 第16-19页 |
| 2. 教育本性回归于精神关怀的重要意义 | 第19-20页 |
| 二、精神危机的表现及其根源 | 第20-33页 |
| (一) 精神危机的现状及表现 | 第20-25页 |
| (二) 上述问题的根源分析 | 第25-33页 |
| 1. 社会根源 | 第25-30页 |
| 2. 教育根源 | 第30-33页 |
| 三、确立与建构精神关怀的教育理念与模式 | 第33-41页 |
| (一) 社会: 凸显人文关怀 | 第33-37页 |
| (二) 校园: 永远的“精神家园” | 第37-41页 |
| 四、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6-47页 |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