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页 |
一、社会性别理论在西方的发展 | 第8-28页 |
(一) 社会性别概念在西方的磋商较量 | 第8-22页 |
1、“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成的”—社会性别理论的基点 | 第8-10页 |
2、《性的政治》—女权主义批评著作之‘母’和先锋 | 第10-12页 |
3、《妇女交易》—从父权制到社会性别制度 | 第12-14页 |
4、社会性别—历史分析的一个有效范畴 | 第14-16页 |
5、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区分的艰难—司格特对社会性别的进一步思考 | 第16-18页 |
6、边缘的边缘—贝尔·胡克斯的黑人女性主义理论 | 第18页 |
7、妇女是铁板一块的主体吗?—莫汉蒂对“妇女”作为普遍范畴的质疑 | 第18-19页 |
8、消灭“女人”—酷儿理论对社会性别的解构 | 第19-22页 |
(二) 对西方社会性别理论的综合考察 | 第22-25页 |
(三)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 | 第25-28页 |
二、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 | 第28-40页 |
(一) sex与gender翻译中的差异 | 第29-33页 |
(二) 社会性别理论的本土化之思 | 第33-35页 |
(三) 社会性别理论影响下的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 | 第35-40页 |
三、社会性别理论意义 | 第40-43页 |
四、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