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相供电平衡变换器保护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同相供电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同相供电保护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同相供电平衡变换系统保护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14-15页 |
第2章 同相供电研究现状及原理 | 第15-27页 |
·现行牵引供电结构 | 第15-18页 |
·现行的牵引供电系统基本结构 | 第15页 |
·既有牵引网供电方式 | 第15-17页 |
·现行牵引供电系统缺陷及解决办法 | 第17-18页 |
·同相牵引供电系统 | 第18-21页 |
·已经提出的几种同相供电方式 | 第18-19页 |
·平衡变换器的几种基本型式 | 第19-20页 |
·同相牵引供电的优点 | 第20-21页 |
·本文要研究的对象 | 第21-22页 |
·平衡变换基本原理 | 第22-24页 |
·平衡变换效果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基于有功功率差动平衡变换系统保护 | 第27-36页 |
·平衡变换系统功率平衡性分析 | 第27-31页 |
·PFC功率关系推导 | 第27-29页 |
·隔离变压器的有功功率平衡性分析 | 第29-31页 |
·故障点位置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不平衡功率来源 | 第32-34页 |
·有功功率纵差动保护整定原则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过电流保护 | 第36-41页 |
·过电流保护的整定 | 第36-37页 |
·充电过程对过电流保护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 第37-39页 |
·充电过程的影响 | 第37页 |
·应对措施 | 第37-39页 |
·过电流保护动作结果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5章 新型保护方案研究 | 第41-46页 |
·现有平衡变换系统保护方案 | 第41-43页 |
·隔离变压器保护配置 | 第41-42页 |
·PFC保护配置 | 第42-43页 |
·新型保护方案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6章 基于有功功率差动和过电流保护仿真 | 第46-66页 |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6-48页 |
·YNvd变压器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平衡变换系统参数确定及模型建立 | 第47-48页 |
·功率差动保护仿真 | 第48-59页 |
·正常运行 | 第48-50页 |
·含L1、L2及PFC在内部分短路故障 | 第50-52页 |
·负载端口L外侧故障 | 第52-53页 |
·网侧端口L外侧故障 | 第53-54页 |
·负荷突增 | 第54-56页 |
·外部故障 | 第56-58页 |
·功率差动保护仿真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过电流保护仿真 | 第59-65页 |
·正常运行 | 第59-60页 |
·含L1、L2及PFC在内部分短路故障 | 第60页 |
·负载端口L外侧故障 | 第60-61页 |
·网侧端口L外侧故障 | 第61-62页 |
·负荷突增 | 第62-63页 |
·外部故障 | 第63-64页 |
·过电流保护仿真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