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言 | 第1-17页 |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的理论假设、分析单位与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3 金融危机涵义与金融危机理论 | 第10-15页 |
1.3.1 金融危机涵义 | 第10-11页 |
1.3.2 金融危机理论的梳理与评析 | 第11-15页 |
1.4 各部分概述 | 第15-17页 |
2. 金融危机的因素分析 | 第17-28页 |
2.1 资本流动自由化 | 第17-20页 |
2.1.1 资本流动白由化的利弊分析-利益和代价 | 第17-19页 |
2.1.2 国际资本流动的现状 | 第19-20页 |
2.2 国际投机资本 | 第20-24页 |
2.2.1 投机与投资 | 第20-21页 |
2.2.2 投机资本的逐利性 | 第21-23页 |
2.2.3 待机而动的投机资本 | 第23-24页 |
2.3 经济基础的衰败 | 第24-26页 |
2.3.1 政府宏观管理失误 | 第24-25页 |
2.3.2 实体经济系统运行失常 | 第25-26页 |
2.4 国内居民的危机预期 | 第26-28页 |
3. 金融危机的实证评析 | 第28-34页 |
3.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 第28-29页 |
3.2 欧洲1992英镑危机 | 第29-30页 |
3.3 1997亚洲的崩溃 | 第30-34页 |
4. 金融危机的启示与借鉴 | 第34-45页 |
4.1 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两难选择 | 第34-36页 |
4.2 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一体化,不要急于同国际金融市场实现一体化 | 第36-40页 |
4.2.1 适度外国资本进驻本国银行 | 第37-39页 |
4.2.2 股票、债券市场适度引进国际资本 | 第39-40页 |
4.3 健康的经济肌体——适应外部变化的弹性人 | 第40-42页 |
4.3.1 稳定的经济基础 | 第40-41页 |
4.3.2 合理的外债结构、减少对外资的过度依赖 | 第41-42页 |
4.4 审慎的反危机政策 | 第42-45页 |
4.4.1 国内居民的反对——加剧社会对立 | 第42-43页 |
4.4.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有条件的贷款 | 第43-45页 |
5. 结语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