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2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7页 |
| ·汽车与行人碰撞模拟及行人保护的研究内容 | 第7-8页 |
| ·汽车与行人碰撞模拟及行人保护的研究方法 | 第8-10页 |
| ·国内外汽车与行人碰撞模拟及行人保护的研究的概况 | 第10-11页 |
| ·小结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碰撞过程中的人体的损伤 | 第12-20页 |
| ·汽车安全性问题 | 第12页 |
| ·汽车碰撞事故中的人体损伤机理 | 第12-18页 |
| ·碰撞损伤的分类 | 第12-13页 |
| ·碰撞损伤程度和人体损伤耐受度 | 第13-14页 |
| ·头部的伤害机理和损伤标准 | 第14-15页 |
| ·胸部的损伤机理和伤害标准 | 第15-16页 |
| ·下肢的伤害机理和伤害标准 | 第16-17页 |
| ·完全伤害评价 | 第17-18页 |
| ·汽车碰撞安全法规 | 第18-19页 |
| ·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ADAMS软件的计算方法 | 第20-25页 |
| ·ADAMS软件简介 | 第20-21页 |
| ·ADAMS软件的算法原理 | 第21-23页 |
| ·ADAMS软件中的坐标系 | 第21-22页 |
| ·模型的自由度 | 第22页 |
|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22-23页 |
| ·ADAMS软件的求解类型 | 第23页 |
| ·ADAMS软件数值发散的原因及解决技巧 | 第23-24页 |
| ·数值发散的原因 | 第23-24页 |
| ·解决数值发散的技巧 | 第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第四章 汽车与人体模型的建立 | 第25-44页 |
| ·汽车模型的建立 | 第25-29页 |
| ·汽车原始模型 | 第26页 |
| ·优化设计的汽车模型 | 第26-28页 |
| ·智能性引擎盖升起的汽车模型 | 第28-29页 |
| ·人体模型的建立 | 第29-34页 |
| ·人体参数的量取 | 第29-30页 |
| ·人体参数量取的基本理论 | 第29页 |
| ·人体参数量取的基本理论 | 第29-30页 |
| ·人体测量参数数据的统计特征及由此产生的百分位概念 | 第30页 |
| ·我国人体成年人的人体结构尺寸 | 第30-32页 |
| ·人体生物力学参数的计算 | 第32-33页 |
| ·中国人和HybridⅢ假人力学参数的比较 | 第33-34页 |
| ·人体模型在ADAMS中的建立 | 第34页 |
| ·仿真模型的有效性确认 | 第34-43页 |
| ·仿真模型确认方法 | 第35-37页 |
| ·模型验证 | 第37-41页 |
| ·模型的稳定性验证 | 第41-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汽车与行人碰撞数值模拟分析和优化研究 | 第44-54页 |
| ·汽车模型与行人碰撞的模拟分析 | 第44-47页 |
| ·运动学响应 | 第46-47页 |
| ·动力学参数 | 第47页 |
| ·汽车前部的优化设计 | 第47-52页 |
| ·设计参数选取 | 第47-50页 |
| ·引擎盖的升起装置对行人的保护研究分析 | 第50-52页 |
| ·小结 | 第52-54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