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5页 |
| 1.1 引言 | 第11-15页 |
| 1.2 混凝土耐久性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 | 第15-32页 |
| 1.3 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32页 |
| 1.4 课题试验依据及预期成果 | 第32-35页 |
|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和试验方案设计 | 第35-47页 |
| 2.1 南京地铁工程概况 | 第35页 |
| 2.2 试验原材料 | 第35-39页 |
| 2.3 地铁主体工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39-42页 |
| 2.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42-43页 |
| 2.5 研究方法 | 第43-46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三章 地铁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第47-54页 |
| 3.1 C30混凝土配合比 | 第47-48页 |
| 3.2 混凝土施工性能 | 第48-49页 |
| 3.3 混凝土力学性能 | 第49-5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地铁工程混凝土抗碳化耐久性试验研究 | 第54-75页 |
| 4.1 研究意义 | 第54-55页 |
| 4.2 影响混凝土碳化的主要因素 | 第55-58页 |
| 4.3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第58-59页 |
| 4.4 相似理论引入耐久性研究的可行性 | 第59页 |
| 4.5 碳化模拟试验的基本假设 | 第59-60页 |
| 4.6 混凝土碳化模型设计 | 第60页 |
| 4.7 碳化深度与碳化龄期关系推导 | 第60-61页 |
| 4.8 混凝土碳化相似关系的建立 | 第61-63页 |
| 4.9 混凝土碳化模拟试验步骤 | 第63-64页 |
| 4.10 南京地铁工程原型碳化条件 | 第64-67页 |
| 4.11 混凝土碳化模拟试验研究 | 第67-70页 |
| 4.12 掺合料对混凝土碳化影响的试验研究 | 第70-72页 |
| 4.13 混凝土抗碳化耐久寿命预测 | 第72-73页 |
| 4.1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五章 地铁工程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耐久寿命预测研究 | 第75-89页 |
| 5.1 混凝土的硫酸盐侵蚀 | 第75页 |
| 5.2 硫酸盐侵蚀试验设计 | 第75-78页 |
| 5.3 硫酸盐侵蚀宏观力学性能试验结果 | 第78-82页 |
| 5.4 微观机理分析 | 第82-83页 |
| 5.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3-84页 |
| 5.6 抗硫酸盐侵蚀耐久寿命预测模型 | 第84-87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 第六章 地铁工程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耐久性试验研究 | 第89-97页 |
| 6.1 试验设计 | 第89-90页 |
|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90-96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 第七章 地铁工程混凝土抗杂散电流腐蚀耐久性的试验研究 | 第97-112页 |
| 7.1 杂散电流的产生与危害 | 第97页 |
| 7.2 抗杂散电流腐蚀的研究方法 | 第97-98页 |
| 7.3 抗杂散电流腐蚀的试验研究 | 第98-99页 |
| 7.4 混凝土配合比与电阻的关系 | 第99-105页 |
| 7.5 杂散电流腐蚀钢筋的模拟试验 | 第105-107页 |
| 7.6 抗杂散电流腐蚀耐久性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7页 |
| 7.7 南京地铁混凝土抗杂散电流耐久寿命评价 | 第107-111页 |
| 7.8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 第八章 地铁工程混凝土耐久性综合评价 | 第112-118页 |
| 8.1 自然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的耐久寿命 | 第112页 |
| 8.2 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 | 第112-114页 |
| 8.3 地铁工程混凝土单因素耐久寿命评价 | 第114-115页 |
| 8.4 地铁高性能混凝土多因素耐久寿命评价 | 第115-117页 |
| 8.5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8-122页 |
| 9.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8-120页 |
| 9.2 创新点 | 第120-121页 |
| 9.3 建议与展望 | 第121-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2-130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专著和完成的课题 | 第130-132页 |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