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8页 |
1 绪论 | 第18-45页 |
·矿城问题研究概述 | 第18-23页 |
·国外有关研究情况 | 第18-19页 |
·国内有关研究情况 | 第19-22页 |
·本文要进行的研究 | 第22-23页 |
·我国煤矿城市的产生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 第23-25页 |
·我国煤矿城市的产生 | 第23页 |
·产业周期与煤矿城市发展周期 | 第23-25页 |
·我国煤矿城市界定与典型煤矿城市 | 第25-32页 |
·我国煤矿城市的界定及分布 | 第25-28页 |
·典型煤矿城市概况 | 第28-30页 |
·煤矿城市的历史功绩 | 第30-32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32-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本文的基本框架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45页 |
2 我国典型煤矿城市现状分析 | 第45-65页 |
·煤矿城市的基本特征 | 第45-48页 |
·煤炭资源型产业在城市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 | 第45页 |
·城市空间布局呈离散状态,基础设施薄弱 | 第45-46页 |
·经济发展进程中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 | 第46-47页 |
·条块分割,市矿关系不顺 | 第47-48页 |
·煤矿城市的主要经济和社会问题 | 第48-52页 |
·产业结构单一 | 第48页 |
·经济效益低下 | 第48-49页 |
·后续发展能力不强 | 第49-50页 |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 第50-51页 |
·城市和企业负担过重 | 第51页 |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 第51-52页 |
·煤矿城市主要问题的成因 | 第52-54页 |
·思维观念僵化 | 第52-53页 |
·体制改革滞后 | 第53页 |
·投入结构固化 | 第53-54页 |
·调控政策误导 | 第54页 |
·企业素质不强 | 第54页 |
·经济转型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 第54-60页 |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内涵 | 第55-56页 |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的现实意义 | 第56-60页 |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特征 | 第60-63页 |
·启动经济转型的紧迫性 | 第60-61页 |
·经济转型基础的薄弱性 | 第61-62页 |
·经济转型过程的长期性 | 第62页 |
·经济转型目标的阶段性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3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基础 | 第65-88页 |
·城市发展规律与煤矿城市经济转型 | 第65-69页 |
·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 第65-67页 |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规律 | 第67-68页 |
·在转型中实现再城市化 | 第68-69页 |
·可持续发展与煤矿城市经济转型 | 第69-77页 |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 第69-72页 |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 第72-77页 |
·区域经济发展与煤矿城市经济转型 | 第77-79页 |
·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 | 第77-78页 |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必须重视区域经济背景 | 第78-79页 |
·产业经济理论与煤矿城市经济转型 | 第79-86页 |
·产业、产业结构和地区产业结构 | 第79-81页 |
·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含义和相关因素 | 第81-83页 |
·主导产业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第83-84页 |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必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84-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4 国外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的借鉴 | 第88-106页 |
·国外煤矿城市(地区)经济转型的基本做法 | 第88-98页 |
·国外煤矿城市经济转型概况 | 第88-90页 |
·法国洛林地区经济转型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 第90-95页 |
·德国鲁尔地区经济转型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 第95-98页 |
·中外煤矿城市经济转型对比分析 | 第98-101页 |
·转型基础条件对比分析 | 第98-99页 |
·转型政策法规对比分析 | 第99-100页 |
·转型中政府主导作用的对比分析 | 第100-101页 |
·对我国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的启示 | 第101-105页 |
·宏观调控方面的启示 | 第101-102页 |
·在发展接续产业方面的启示 | 第102-103页 |
·在促进再就业方面的启示 | 第103-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5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战略研究 | 第106-120页 |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战略目标的基本涵义与特征 | 第106-108页 |
·经济转型战略目标的内涵 | 第106-107页 |
·经济转型战略目标的基本特征 | 第107-108页 |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战略目标取向 | 第108-116页 |
·实现城市劳动力基本就业 | 第108-109页 |
·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 | 第109-112页 |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体制转轨 | 第112-114页 |
·生态环境整治和恢复 | 第114-115页 |
·保持社会稳定 | 第115-116页 |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的战略构想 | 第116-119页 |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步骤 | 第116-118页 |
·战略上的持久战与战术上的速决战 | 第118-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6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模式研究 | 第120-139页 |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模式 | 第120-130页 |
·政府主导模式 | 第120-122页 |
·市场调节模式 | 第122-123页 |
·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 | 第123-124页 |
·产业延伸模式 | 第124-125页 |
·产业更新模式 | 第125页 |
·产业复合模式 | 第125-126页 |
·典型城市的实践 | 第126-130页 |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切入模式 | 第130-133页 |
·以项目开发为切入点 | 第130-131页 |
·以培育和壮大骨干企业为切入点 | 第131-132页 |
·以全民创业为切入点 | 第132-133页 |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时点模式 | 第133-136页 |
·矿竭城衰——急转模式 | 第133-134页 |
·矿兴城荣——中转模式 | 第134-135页 |
·矿立城新——起转模式 | 第135-136页 |
·确定煤矿城市经济转型模式的原则 | 第136-138页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136-137页 |
·因势利导原则 | 第137页 |
·遵循经济规律原则 | 第137-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7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成本分析 | 第139-162页 |
·煤矿城市转型成本的概念及其分类 | 第139-141页 |
·煤矿城市转型成本的概念 | 第139-141页 |
·转型成本的分类 | 第141页 |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中的成本分析 | 第141-151页 |
·实施成本 | 第142-147页 |
·风险成本 | 第147-151页 |
·煤矿城市转型成本的支付 | 第151-157页 |
·国外煤矿城市转型成本支付的经验 | 第151-152页 |
·我国煤矿城市转型成本的支付 | 第152-156页 |
·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 第156-157页 |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时机的选择 | 第157-160页 |
·两种转型方式及其成本支付的比较 | 第157-159页 |
·根据数学模型得出的结论 | 第159-160页 |
本章小结 | 第160-162页 |
8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的动力机制 | 第162-181页 |
·意识对存在的作用力——经济转型的精神动力 | 第162-165页 |
·煤矿城市生存发展的压力是经济转型的内在动力 | 第162-163页 |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经济转型的精神动力 | 第163-165页 |
·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力——经济转型的政策体制动力 | 第165-169页 |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区域经济开发的影响力 | 第165-167页 |
·体制创新的作用力 | 第167-168页 |
·对外开放的外向牵动力 | 第168-169页 |
·资本与科技投入的作用力——经济转型的物质动力 | 第169-177页 |
·资本投入对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的意义 | 第169-170页 |
·转型投资的来源 | 第170-175页 |
·依靠科技放大转型物质动力 | 第175-177页 |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的动力整合 | 第177-180页 |
·动力来源与作用的多元化使整合成为必要 | 第177-179页 |
·政府与市场在动力整合中的作用 | 第179-180页 |
本章小结 | 第180-181页 |
9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的创新机制 | 第181-197页 |
·观念创新──经济转型的思想基础 | 第181-186页 |
·以战略思维谋长远发展的决策理念 | 第182页 |
·在竞争中求生存的市场理念 | 第182-183页 |
·在开放中转型以开放促发展的开放理念 | 第183-184页 |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理念 | 第184-185页 |
·敢闯敢冒、攻坚克难的开拓理念 | 第185页 |
·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 第185-186页 |
·体制和机制创新──经济转型的制度保障 | 第186-189页 |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 第186-187页 |
·建立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企业运行机制 | 第187-189页 |
·科技创新──经济转型的根本手段 | 第189-190页 |
·明确科技创新思路 | 第189页 |
·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保障体系 | 第189-190页 |
·实现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 第190页 |
·产业创新──经济转型的根本目标 | 第190-195页 |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第191-192页 |
·发展特色产业 | 第192-193页 |
·发展循环经济 | 第193-194页 |
·发展新兴第三产业 | 第194-195页 |
本章小结 | 第195-197页 |
10 煤矿城市经济转型中的政府行为 | 第197-229页 |
·政策手段的内涵、特征及其重要性 | 第197-200页 |
·政策的基本内涵 | 第197-199页 |
·政策支持保障对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性 | 第199页 |
·国外对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的政策支持手段 | 第199-200页 |
·社会保障政策 | 第200-209页 |
·最低生活保障政策 | 第200-203页 |
·失业保险保障政策 | 第203-207页 |
·养老保险保障政策 | 第207-209页 |
·就业促进政策 | 第209-215页 |
·统一人力资源市场 | 第210页 |
·提供就业技能培训 | 第210-211页 |
·支持创业,以创业促就业 | 第211-213页 |
·开发岗位,引导就业 | 第213-214页 |
·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 第214页 |
·劳务输出 | 第214-215页 |
·项目与投资政策 | 第215-218页 |
·公共项目投资政策 | 第215-216页 |
·产业项目投资政策 | 第216-218页 |
·人才政策 | 第218-224页 |
·创新人才观念 | 第218-219页 |
·人才培养政策 | 第219-222页 |
·人才引进政策 | 第222-223页 |
·人才激励政策 | 第223-224页 |
·人才政策的成本支付 | 第224页 |
·转型环境保障政策 | 第224-227页 |
·转型环境保障政策应体现的原则 | 第225页 |
·转型环境保障政策的基本内容 | 第225-2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27-229页 |
11 煤炭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市经济转型的实践 | 第229-254页 |
·阜新的基本市情及其经济转型的紧迫性 | 第229-233页 |
·阜新市经济转型的历程 | 第233-236页 |
·阜新经济转型规划纲要 | 第236-246页 |
·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主要预期指标 | 第236-239页 |
·产业发展方向、主要目标和重点措施 | 第239-246页 |
·矿区转型目标和工作重点 | 第246页 |
·阜新经济转型的基本特征及初步成果 | 第246-253页 |
·阜新经济转型的基本特征 | 第247-250页 |
·阜新经济转型的初步成果 | 第250-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253-254页 |
12 结论与展望 | 第254-258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254-256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56-258页 |
致谢 | 第258-259页 |
参考文献 | 第259-264页 |
作者简介 | 第264-265页 |
查新结论 | 第265-2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