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9页 |
·AM 真菌概述 | 第17页 |
·AM 真菌分类进展 | 第17-19页 |
·AM 真菌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进展 | 第19-25页 |
·传统形态学方法 | 第19页 |
·免疫化学方法 | 第19-20页 |
·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 | 第20页 |
·基于 PCR 原理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0-25页 |
·AM 真菌群落多样性影响因素 | 第25-29页 |
·宿主植物 | 第25页 |
·土壤 | 第25-27页 |
·气候 | 第27-28页 |
·人为因素 | 第28-29页 |
·AM 真菌的生态学效应 | 第29-32页 |
·改善植物营养状况、促进宿主生长 | 第29-30页 |
·提高宿主植物抗逆性 | 第30-31页 |
·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 第31页 |
·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 第31-32页 |
·AM 真菌提高植物抗旱性机理 | 第32-35页 |
·AM 真菌菌丝增强宿主植物水分吸收和运输 | 第32-33页 |
·改善植物营养状况,促进植物生长 | 第33页 |
·提高宿主植物光合作用 | 第33页 |
·提高宿主植物抗氧化保护系统 | 第33-34页 |
·对渗透调节物质、活性氧、膜细胞膜系统的影响 | 第34页 |
·改变宿主植物内源激素平衡 | 第34-35页 |
·影响抗旱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35页 |
·AM 真菌提高林木抗旱性研究 | 第35-3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6-39页 |
第二章 不同纬度生态区沙棘根际 AM 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影响因素 | 第39-52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0页 |
·试验材料 | 第40-41页 |
·样品采集 | 第40页 |
·试验设备 | 第40-41页 |
·主要试剂 | 第41页 |
·主要试剂配制 | 第41页 |
·试验方法 | 第41-44页 |
·AM 真菌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的测定 | 第41-42页 |
·土壤养分的测定 | 第42页 |
·AM 真菌群落的 PCR-DGGE 分析 | 第42-44页 |
·数据处理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AM 真菌孢子密度和侵染率状况 | 第44-45页 |
·AM 真菌孢子密度、侵染状况与气候、土壤因子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45-46页 |
·AM 真菌 PCR-DGGE 图谱分析 | 第46-47页 |
·AM 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47页 |
·AM 真菌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 CCA 分析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52页 |
第三章 黄土高原沙棘根际 AM 真菌季节变化动态 | 第52-65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53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3-56页 |
·样品采集 | 第53页 |
·AM 真菌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的测定 | 第53页 |
·AM 真菌群落的 PCR-DGGE 分析 | 第53-54页 |
·土壤酶活的测定 | 第54页 |
·土壤球囊霉素的测定 | 第54-55页 |
·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测定 | 第55页 |
·数据处理 | 第55-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沙棘根际 AM 真菌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季节动态 | 第56页 |
·沙棘根际 AM 真菌群落多样性季节动态 | 第56-57页 |
·不同季节沙棘根际土壤 AM 真菌群落多样性主成分分析 | 第57页 |
·沙棘根际土壤酶活季节动态 | 第57-59页 |
·沙棘根际土壤球囊霉素、微生物生物量碳和量氮的季节动态 | 第59-60页 |
·沙棘根际 AM 真菌侵染状况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60页 |
·沙棘根际 AM 真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5页 |
第四章 黄土高原不同地貌区沙棘根际 AM 真菌群落种群分析 | 第65-77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66-67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67页 |
·样品采集 | 第67页 |
·AM 真菌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的测定 | 第67页 |
·AM 真菌群落的 PCR-DGGE 分析 | 第67页 |
·DGGE 条带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6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7-73页 |
·不同地貌区沙棘根际 AM 真菌孢子密度和侵染率状况 | 第67-68页 |
·不同地貌区沙棘根际 AM 真菌 PCR-DGGE 图谱 | 第68-69页 |
·不同地貌区沙棘根际 AM 真菌 PCR-DGGE 图谱的聚类分析 | 第69-71页 |
·不同地貌区沙棘根际 AM 真菌 PCR-DGGE 条带基因序列比对与系统发育树分析 | 第71-72页 |
·不同地貌区沙棘根际 AM 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 第72-73页 |
·讨论 | 第73-77页 |
第五章 干旱胁迫条件下 AM 真菌对狼牙刺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77-89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78-79页 |
·试验材料 | 第78页 |
·试验设计 | 第78页 |
·植物生长量测定 | 第78-79页 |
·菌根依赖度与侵染率 | 第79页 |
·狼牙刺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水分饱和亏缺的测定 | 第79页 |
·狼牙刺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 第79页 |
·狼牙刺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79页 |
·统计分析 | 第7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9-81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 AM 真菌对狼牙刺根系的侵染状况 | 第79-80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接种 AM 真菌对狼牙刺生长量和菌根依赖性的影晌 | 第80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接种 AM 真菌对狼牙刺叶片水分状况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80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接种 AM 真菌对狼牙刺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80-81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接种 AM 真菌对狼牙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第81页 |
·讨论 | 第81-89页 |
第六章 干旱胁迫条件下 AM 真菌对狼牙刺营养、形态及根际土壤的影响 | 第89-100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89-91页 |
·试验材料 | 第89-90页 |
·试验设计 | 第90页 |
·狼牙刺营养和矿质元素含量测定 | 第90页 |
·狼牙刺叶片形态测定 | 第90页 |
·狼牙刺根系形态的测定 | 第90页 |
·狼牙刺根际土壤球囊霉素的测定 | 第90页 |
·狼牙刺根际水稳定性土壤团聚体测定 | 第90-91页 |
·统计分析 | 第9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1-93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接种 AM 真菌对狼牙刺叶片和根系 N、P 含量的影响 | 第91-92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接种 AM 真菌对狼牙刺叶片和根系 K+、Ca2+和 Mg2+含量的影响 | 第92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接种 AM 真菌对狼牙刺叶片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 第92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接种 AM 真菌对狼牙刺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球囊霉素含量的影响 | 第92-93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接种 AM 真菌对狼牙刺根际水稳定性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影响 | 第93页 |
·讨论 | 第93-100页 |
第七章 干旱胁迫条件下 AM 真菌对狼牙刺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100-116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6页 |
·试验实验材料 | 第101页 |
·试验设计 | 第101页 |
·狼牙刺还原糖、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测定 | 第101-102页 |
·狼牙刺游离氨基酸总量、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102-103页 |
·狼牙刺总黄酮、生物碱、多酚含量测定 | 第103-104页 |
·狼牙刺 SOD、CAT 和 POD 活性的测定 | 第104-105页 |
·狼牙刺 MDA、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 H2O2 含量的测定 | 第105-106页 |
·统计分析 | 第10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08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接种 AM 真菌对狼牙刺还原糖、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接种 AM 真菌对狼牙刺游离氨基酸总量、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107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接种 AM 真菌对狼牙刺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接种 AM 真菌对狼牙刺 SOD、CAT 和 POD 活性的影响 | 第108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接种 AM 真菌对狼牙刺 MDA、H2O2和 O2-含量的影响 | 第108页 |
·讨论 | 第108-11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16页 |
·研究结论 | 第116-117页 |
·研究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作者简介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