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蝎蛉科昆虫雌性生殖系统 | 第16-23页 |
·卵巢及卵子发生 | 第17-20页 |
·侧输卵管及中输卵管 | 第20-21页 |
·受精囊 | 第21-23页 |
·附腺 | 第23页 |
·外生殖器 | 第23-24页 |
·交配机制与献礼行为 | 第24-26页 |
·蝎蛉科昆虫系统发育研究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蝎蛉科昆虫雌性内部生殖系统 | 第28-63页 |
·引言 | 第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标本采集与预处理 | 第28页 |
·标本解剖 | 第28页 |
·组织学研究 | 第28-29页 |
·透射电镜观察 | 第29页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58页 |
·卵巢与卵巢管 | 第31-39页 |
·卵巢及卵巢管整体形态 | 第31-33页 |
·生殖区 | 第33页 |
·生长区 | 第33-39页 |
·卵黄发生前期 | 第33-36页 |
·卵黄发生期 | 第36页 |
·卵壳形成期 | 第36-39页 |
·输卵管 | 第39-40页 |
·受精囊 | 第40-48页 |
·受精囊整体形态 | 第41页 |
·组织学观察 | 第41-43页 |
·超微结构观察 | 第43-48页 |
·附腺 | 第48-58页 |
·附腺整体形态 | 第48-54页 |
·附腺结构 | 第54页 |
·腺体结构 | 第54页 |
·分泌物 | 第54-58页 |
·附腺扫描电镜观察 | 第58页 |
·讨论 | 第58-63页 |
·卵巢及卵巢管 | 第58-60页 |
·输卵管 | 第60页 |
·受精囊 | 第60-61页 |
·附腺 | 第61-63页 |
第三章 蝎蛉科昆虫雌性外生殖器 | 第63-72页 |
·引言 | 第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标本采集 | 第63页 |
·标本解剖 | 第63页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63-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下生殖板 | 第64-67页 |
·生殖板 | 第67-70页 |
·讨论 | 第70-72页 |
第四章 蝎蛉科昆虫的交配机制 | 第72-83页 |
·引言 | 第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标本采集 | 第72页 |
·标本解剖 | 第72页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72-7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3-81页 |
·吉林蝎蛉雌性外生殖器 | 第73页 |
·吉林蝎蛉雄性外生殖器 | 第73-81页 |
·上板和下板 | 第73-75页 |
·生殖肢 | 第75-77页 |
·阳基侧突 | 第77-79页 |
·阳茎复合体 | 第79-80页 |
·其他结构 | 第80-81页 |
·交配行为 | 第81页 |
·讨论 | 第81-83页 |
第五章 献礼行为与唾液腺 | 第83-89页 |
·引言 | 第8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3-84页 |
·行为观察及标本采集 | 第83页 |
·标本解剖 | 第83页 |
·组织学研究 | 第83-8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4-87页 |
·献礼行为观察 | 第84-86页 |
·刘氏蝎蛉唾液腺的整体形态 | 第86-87页 |
·唾液腺组织学研究 | 第87页 |
·讨论 | 第87-89页 |
第六章 蝎蛉雄性唾液腺多样性及其系统性意义 | 第89-96页 |
·引言 | 第8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9-91页 |
·种类选取 | 第89页 |
·标本处理 | 第89-90页 |
·标本解剖 | 第90-9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1-94页 |
·华蝎蛉属雄性唾液腺 | 第91页 |
·新蝎蛉属雄性唾液腺 | 第91页 |
·单角蝎蛉种团雄性唾液腺 | 第91-94页 |
·双角蝎蛉种团雄性唾液腺 | 第94页 |
·无角蝎蛉种团雄性唾液腺 | 第94页 |
·阿穆尔蝎蛉种团雄性唾液腺 | 第94页 |
·讨论 | 第94-96页 |
第七章 蝎蛉卵壳形态多样性及其系统学意义 | 第96-104页 |
·引言 | 第9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6-97页 |
·标本采集和饲养 | 第96页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96-9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3页 |
·蝎蛉卵壳一般形态 | 第97页 |
·新蝎蛉卵壳形态 | 第97-102页 |
·华蝎蛉卵壳形态 | 第102页 |
·叉蝎蛉卵壳形态 | 第102页 |
·蝎蛉卵壳形态 | 第102-103页 |
·双角蝎蛉卵壳形态 | 第102页 |
·单角蝎蛉卵壳形态 | 第102页 |
·无角蝎蛉卵壳形态 | 第102-103页 |
·讨论 | 第103-104页 |
第八章 叉蝎蛉属 Furcatopanopra 的建立 | 第104-111页 |
·引言 | 第104页 |
·蝎蛉科 Panorpidae 分属检索表 | 第104-105页 |
·叉蝎蛉属 Furcatopanorpa Ma & Hua, gen. nov | 第105-106页 |
·Furcatopanorpa longihypovalva (Hua & Cai, 2009), comb. nov | 第106-111页 |
第九章 蝎蛉科昆虫系统发育研究 | 第111-134页 |
·引言 | 第11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1-116页 |
·标本采集与保存 | 第111-113页 |
·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 第113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113页 |
·特征选取及特征编码 | 第113-11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6-132页 |
·生殖板整体形态 | 第116页 |
·新蝎蛉属 Neopanorpa Weele | 第116-118页 |
·路氏新蝎蛉 Neopanorpa lui Chou & Ran | 第116页 |
·莫干山新蝎蛉 Neopanorpa moganshanensis Zhou & Wu | 第116-118页 |
·海南新蝎蛉 Neopanorpa hainanica Hua & Chou | 第118页 |
·华氏新蝎蛉 Neopanorpa hualizhongi Hua & Chou | 第118页 |
·河南新蝎蛉 Neopanorpa longiprocessa Hua & Chou | 第118页 |
·华蝎蛉属 Sinopanorpa Cai & Hua | 第118-119页 |
·染翅华蝎蛉 Sinopanorpa tincta (Navás) | 第119页 |
·南宫山华蝎蛉 Sinopanorpa nangongshana Cai & Hua | 第119页 |
·指形华蝎蛉 Sinopanorpa digitiformis Huang & Hua | 第119页 |
·叉蝎蛉属 Furcatopanorpa Ma & Hua | 第119页 |
·蝎蛉属 Panorpa Linnaeus | 第119-129页 |
·阿穆尔蝎蛉种团 Panorpa amurensis group | 第121页 |
·刘氏蝎蛉 Panorpa liui Hua | 第121页 |
·吉林蝎蛉 Panorpa jilinensis Zhou | 第121页 |
·无角蝎蛉种团 Panorpa davidi group | 第121-125页 |
·淡珀蝎蛉 Panorpa subambra Chou & Wang | 第121页 |
·郑氏蝎蛉 Panorpa chengi Chou | 第121页 |
·长白山蝎蛉 Panorpa changbaishana Hou & Hua | 第121页 |
·淡黄蝎蛉 Panorpa fulvastra Chou | 第121-123页 |
·六刺蝎蛉 Panorpa sexspinosa Cheng | 第123-124页 |
·淡色蝎蛉 Panorpa decolorata Chou & Wang | 第124-125页 |
·双带蝎蛉 Panorpa bifasciata Chou & Wang | 第125页 |
·双角蝎蛉种团 Panorpa diceras group | 第125-126页 |
·大蝎蛉 Panorpa magna Chou | 第125-126页 |
·吉米蝎蛉 Panorpa kimminsi Carpenter | 第126页 |
·单角蝎蛉种团 Panorpa centralis group | 第126-129页 |
·太白蝎蛉 Panorpa obtusa Cheng | 第127页 |
·南五台蝎蛉 Panorpa nanwutaina Chou | 第127页 |
·拟华山蝎蛉 Panorpa dubia Chou & Wang | 第127-129页 |
·华山蝎蛉 Panorpa emarginata Cheng | 第129页 |
·拜尔斯蝎蛉 Panorpa byersi Hua & Huang | 第129页 |
·王屋山蝎蛉 Panorpa wangwushana Huang, Hua & Shen | 第129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129-132页 |
·讨论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作者简介 | 第147-149页 |
基金支持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