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防治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研究
| 引言 | 第1-12页 |
| 临床研究 | 第12-18页 |
| 一、病例选择 | 第12页 |
| (一)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标准 | 第12页 |
| (二)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 (三)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 二、临床一般情况 | 第12-13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一) 分组方法 | 第13页 |
| (二) 实验方法 | 第13页 |
| (三) 治疗方法 | 第13-14页 |
| (四) 观察指标 | 第14页 |
| 四、统计方法 | 第14页 |
| 五、治疗结果 | 第14-18页 |
| (一) 四组治疗前后血乳酸变化比较 | 第14-15页 |
| (二) 四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变化比较 | 第15-16页 |
| (三) 四组治疗前后心率变化比较 | 第16页 |
| (四) 四组治疗前后反应时变化比较 | 第16-17页 |
| (五) 四组治疗前后800米成绩变化比较 | 第17页 |
| (六) 四组治疗前后RPE变化比较 | 第17-18页 |
| 讨论 | 第18-26页 |
| 一、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 第18-22页 |
| (一) 祖国医学的认识 | 第18-21页 |
| (二) 现代医学的认识 | 第21-22页 |
| 二.组方依据 | 第22-23页 |
| (一) 穴义 | 第22页 |
| (二) 穴位的现代研究 | 第22-23页 |
| 三、疗效分析和作甩机理初探 | 第23-26页 |
| (一) 疗效分析 | 第23页 |
| (二) 机理初探 | 第23-26页 |
| 结语 | 第26-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30页 |
| 综述 | 第30-38页 |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