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草棒束孢(Isaria farinosa)多糖的研究
| 0 绪论 | 第1-33页 |
| ·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虫草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13-28页 |
| ·虫草种类 | 第14-15页 |
| ·虫草液体发酵的研究 | 第15-18页 |
| ·液体培养基的筛选 | 第15-17页 |
| ·液体培养条件的筛选 | 第17-18页 |
| ·虫草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18-20页 |
| ·虫草多糖的组成与结构研究 | 第20-24页 |
| ·多糖的组成与结构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虫草多糖的组成与结构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 ·虫草多糖的药理活性 | 第24-27页 |
| ·免疫增强作用 | 第24-25页 |
| ·抗肿瘤作用 | 第25页 |
| ·抗纤维化作用 | 第25-26页 |
| ·降血糖作用 | 第26页 |
| ·抗氧化、抗辐射作用 | 第26页 |
| ·虫草多糖脂质体的药理作用 | 第26-27页 |
| ·虫草多糖的研究展望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3页 |
| 1 虫草棒束孢液体发酵产多糖条件的优化 | 第33-50页 |
| 引言 | 第33-3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9页 |
|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 ·菌种鉴定和形态观察 | 第35-36页 |
| ·培养基 | 第36页 |
| ·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36-37页 |
| ·基本培养基 | 第36页 |
| ·基本发酵条件 | 第36页 |
| ·发酵工艺 | 第36页 |
| ·单因素实验 | 第36-37页 |
| ·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培养基组成 | 第37页 |
| ·多糖和总糖的测定 | 第37-38页 |
|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 | 第38页 |
| ·还原糖的测定 | 第38-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7页 |
| ·菌种的鉴定和形态观察 | 第39页 |
| ·标准曲线 | 第39-40页 |
| ·培养基的确定 | 第40-44页 |
| ·碳源 | 第40-41页 |
| ·氮源 | 第41-42页 |
| ·无机盐 | 第42页 |
| ·正交实验 | 第42-44页 |
| ·培养条件的确定 | 第44-47页 |
| ·初始pH | 第44页 |
| ·温度 | 第44-45页 |
| ·摇瓶装量 | 第45-46页 |
| ·接种量 | 第46页 |
| ·发酵时间 | 第46-47页 |
| ·讨论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 2 虫草棒束孢多糖的制备与分析 | 第50-78页 |
| 引言 | 第50-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7页 |
| ·主要试剂 | 第51页 |
| ·主要仪器 | 第51页 |
| ·菌株 | 第51页 |
| ·多糖的分离提取 | 第51-53页 |
| ·多糖的提取工艺 | 第51-52页 |
| ·EPS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52页 |
| ·IPS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52-53页 |
| ·多糖的纯化 | 第53-54页 |
| ·Q-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层析 | 第53页 |
| ·Sephacryl S-300HR凝胶层析 | 第53页 |
| ·多糖的纯度鉴定 | 第53-54页 |
| ·多糖的理化性质及组分分析 | 第54-57页 |
| ·分子量测定 | 第54页 |
| ·多糖含量测定 | 第54页 |
| ·单糖组分分析 | 第54-55页 |
| ·糖醛酸含量测定 | 第55页 |
| ·氨基糖含量测定 | 第55-56页 |
|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56页 |
| ·氨基酸组分分析 | 第56-57页 |
| ·多糖中糖链与肽链连接方式的确定 | 第57页 |
| ·红外光谱测定 | 第5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7-74页 |
| ·多糖的分离提取 | 第57-60页 |
| ·EPS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57-59页 |
| ·IPS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59-60页 |
| ·多糖的纯化 | 第60-65页 |
| ·Q-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层析 | 第61-62页 |
| ·Sephacfyl S-300HR凝胶层析 | 第62-63页 |
| ·多糖的纯度鉴定 | 第63-65页 |
| ·多糖的理化性质及组分分析 | 第65-74页 |
| ·理化性质分析 | 第65页 |
| ·分子量测定 | 第65-66页 |
| ·糖含量及单糖组分分析 | 第66-68页 |
| ·糖醛酸含量测定 | 第68-69页 |
| ·氨基糖含量测定 | 第69页 |
| ·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分分析 | 第69-71页 |
| ·多糖中糖链与肽链连接方式的确定 | 第71-73页 |
| ·红外光谱测定 | 第73-74页 |
| ·讨论 | 第74-75页 |
| ·小结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 3 虫草棒束孢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78-95页 |
| 引言 | 第78-79页 |
| ·多糖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 第79-8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 ·实验动物 | 第79页 |
| ·主要试剂 | 第79-80页 |
| ·主要仪器 | 第80页 |
| ·多糖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 第80页 |
| ·荷瘤小鼠体内抗氧化酶活的测定 | 第80-8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1-83页 |
| ·多糖的抗肿瘤活性分析 | 第81-82页 |
| ·多糖对荷瘤小鼠体内抗氧化酶系的影响 | 第82-83页 |
| ·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 第83-8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3-85页 |
| ·主要试剂 | 第83页 |
| ·主要仪器 | 第83-84页 |
| ·多糖对·OH的清除作用 | 第84页 |
| ·多糖对O_2~-的清除作用 | 第84页 |
| ·多糖对H_2O_2的清除作用 | 第84页 |
| ·多糖对Fe~(2+)的螯合作用 | 第84-85页 |
| ·多糖的总还原力测定 | 第85页 |
| ·多糖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 第8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5-89页 |
| ·多糖对·OH的清除作用 | 第85-86页 |
| ·多糖对O_2~-的清除作用 | 第86-87页 |
| ·多糖对H_2O_2的清除作用 | 第87页 |
| ·多糖对Fe~(2+)的螯合作用 | 第87-88页 |
| ·多糖的总还原力 | 第88-89页 |
| ·多糖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 第89页 |
| ·讨论 | 第89-90页 |
| ·小结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 结论 | 第95-98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