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聚落的生长与发展研究初探--以建水地区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 插图清单 | 第10-12页 |
| 附表清单 | 第12-14页 |
| 1 绪论 | 第14-24页 |
| ·聚落概念之建立 | 第14-15页 |
| ·聚落的定义 | 第14页 |
| ·聚落的基本特质 | 第14-15页 |
| ·影响聚落形态的因素 | 第15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 ·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 第16页 |
| ·是时代趋势的要求 | 第16页 |
| ·是客观现实的需要 | 第16-17页 |
| ·云南聚落研究 | 第17-24页 |
| ·云南聚落的生长与发展概况 | 第17-18页 |
| ·云南聚落研究的对象划分 | 第18-19页 |
| ·云南聚落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19-23页 |
| ·云南聚落研究的目标定位 | 第23-24页 |
| 2 乡村聚落文化模式 | 第24-38页 |
| ·人口流动与环境选择 | 第24-26页 |
| ·云南乡村聚落特点 | 第26-27页 |
| ·云南乡村聚落类型 | 第27-29页 |
| ·云南乡村聚落的文化意向 | 第29-34页 |
| ·信仰体系在建筑和村落环境中的投射 | 第29-32页 |
| ·三位一体的村社组织和它的“磁极”作用 | 第32-33页 |
| ·丰富的非日常性生活引导的空间延伸 | 第33-34页 |
| ·实例 | 第34-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3 城市聚落的生长轨迹与空间构成 | 第38-54页 |
| ·建水地理文化透视 | 第38-41页 |
| ·建水地域的区位概念 | 第38-39页 |
| ·建水地域的文化根基 | 第39-41页 |
| ·影响城市起源、演变的外在动力和生态因素 | 第41-45页 |
| ·南诏城建活动和城建指导思想 | 第41-42页 |
| ·突破村落局限的动力因素 | 第42-43页 |
| ·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城市及其生态因素 | 第43-45页 |
| ·城市空间的中心化意向和秩序化结构 | 第45-49页 |
| ·建水古城的空间划分 | 第46页 |
| ·建水古城空间的中心化意向 | 第46-47页 |
| ·建水古城空间的秩序化结构 | 第47-49页 |
| ·“市”和“井” | 第49-52页 |
| ·井和井台的功能与景观意义 | 第49-50页 |
| ·地区集市制度与传统商业街道模式 | 第50-52页 |
| ·小结 | 第52-54页 |
| 4 聚落建筑的文化理性 | 第54-74页 |
| ·聚落建筑的发育及同质性 | 第54页 |
| ·纪念性建筑 | 第54-61页 |
| ·朝拜性建筑 | 第55-57页 |
| ·历史标志性建筑 | 第57-58页 |
| ·具有建筑史学价值的建筑 | 第58-61页 |
| ·建水民居 | 第61-72页 |
| ·建水住屋文化的二元结构 | 第61页 |
| ·建水土掌房 | 第61-63页 |
| ·建水合院式民居 | 第63-72页 |
| ·建水合院式民居的主要特点 | 第63-64页 |
| ·建水合院式民居的物质构成 | 第64-67页 |
| ·建水合院式民居的空间分析 | 第67-69页 |
| ·建水合院式民居的可识别性 | 第69-71页 |
| ·建水合院式民居的本质 | 第71-72页 |
| ·小结 | 第72-74页 |
| 5 结论 | 第74-76页 |
| 致 谢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附录: | 第82-88页 |
| A. 建水历史大事记 | 第82-86页 |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