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用制度变迁中的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
| 0 导论 | 第1-30页 |
| ·选题思路与选题意义 | 第23-2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28-30页 |
| 1 企业融资理论分析 | 第30-61页 |
| ·企业融资的实质 | 第30-39页 |
| ·有关融资概念的界定 | 第30-35页 |
| ·企业融资的实质 | 第35-39页 |
| ·企业融资基础理论:马克思融资理论 | 第39-43页 |
| ·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原理 | 第39-40页 |
| ·马克思对前资本主义信用的考察 | 第40-41页 |
|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信用的考察 | 第41-43页 |
| ·西方企业融资理论的发展 | 第43-61页 |
| ·传统企业融资理论 | 第43-45页 |
| ·现代企业融资理论 | 第45-52页 |
| ·新企业融资理论 | 第52-61页 |
| 2 企业融资的信用制度条件评价 | 第61-86页 |
| ·信用、信用制度的内涵 | 第61-67页 |
| ·信用的内涵 | 第61-64页 |
| ·信用制度的内涵 | 第64-67页 |
| ·信用形式:企业融资的媒体 | 第67-75页 |
| ·商业信用 | 第67-69页 |
| ·银行信用 | 第69-71页 |
| ·国家信用 | 第71-73页 |
| ·国际信用 | 第73-74页 |
| ·证券信用 | 第74-75页 |
| ·金融市场:企业融资的场所 | 第75-78页 |
| ·金融市场的构成 | 第76-77页 |
| ·金融市场的经济功能 | 第77-78页 |
| ·信用工具:企业融资的载体 | 第78-81页 |
| ·信用工具的种类认识 | 第78-80页 |
| ·信用工具的性质 | 第80-81页 |
| ·金融机构:企业融资的介体 | 第81-86页 |
| ·金融机构的演进路径 | 第81-83页 |
| ·金融机构的功能 | 第83-86页 |
| 3 我国信用制度变迁与企业融资方式发展 | 第86-111页 |
| ·我国信用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 | 第86-96页 |
| ·我国信用制度变迁的路径 | 第86-91页 |
| ·我国信用制度变迁的特征 | 第91-93页 |
| ·信用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一个视角 | 第93-96页 |
| ·信用制度对企业融资方式发展的支持与约束 | 第96-111页 |
| ·单一信用制度下的企业融资方式 | 第96-98页 |
| ·多元信用制度下的企业融资方式发展 | 第98-106页 |
| ·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现实考察 | 第106-111页 |
| 4 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成本与风险分析 | 第111-130页 |
| ·企业融资目标 | 第111-113页 |
| ·利润最大化 | 第111-112页 |
| ·每股盈余最大化 | 第112-113页 |
| ·股东财富最大化 | 第113页 |
| ·不同融资方式的成本、风险比较 | 第113-126页 |
| ·融资成本的确认 | 第113-119页 |
| ·融资成本的计量 | 第119-124页 |
| ·企业融资风险分析 | 第124-125页 |
| ·企业融资风险的测度 | 第125-126页 |
| ·成本、风险比较中的融资方式选择 | 第126-130页 |
| ·不同信用关系融资方式的选择 | 第126-128页 |
| ·市场融资和中介融资的选择 | 第128-130页 |
| 5 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效应分析 | 第130-161页 |
| ·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宏观效应分析 | 第130-148页 |
| ·企业融资方式选择与经济增长 | 第130-132页 |
| ·企业融资方式选择与资源配置 | 第132-134页 |
| ·企业融资方式选择与银企关系 | 第134-148页 |
| ·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微观效应分析 | 第148-161页 |
| ·企业融资方式选择与资本结构优化 | 第148-154页 |
| ·企业融资方式选择与治理结构调整 | 第154-161页 |
| 6 改善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信用制度建设 | 第161-180页 |
| ·构建企业信用制度,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 第161-163页 |
| ·深化商业银行改革,重塑银企关系 | 第163-167页 |
| ·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 第167-177页 |
| ·设计和开发信用工具,丰富信用工具品种 | 第177-1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0-189页 |
| 致谢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