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贵重金属论文--金论文

辽西医巫闾山北段中生代构造格架及其对金矿形成富集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前言第1-19页
第一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第19-49页
 第一节 区域地层、区域构造、岩浆岩及区域矿产第19-25页
  一 区域地层第19-21页
  二 区域构造第21-22页
  三 岩浆岩第22-24页
  四 区域矿产第24-25页
 第二节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第25-30页
  一 结构组成特征第25-29页
  二 形成背景和区域构造式样第29-30页
 第三节 构造体系划分及基本特征第30-41页
  一 医巫闾山地区构造体系的区带划分第30页
  二 医巫闾山地区主要构造体系及其特征第30-41页
 第四节 深部地质作用与表层构造的关系第41-49页
  一 推覆构造和韧性剪切带第41-42页
  二 伸展构造与变质核杂岩第42-43页
  三 陆壳的热结构与岩石圈变动第43-44页
  四 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变位发展过程第44-49页
第二章 区域遥感影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第49-85页
 第一节 区域地壳表层构造的遥感影像特征第49-55页
  一 资料依据与解译标志第49-50页
  二 区域遥感影像特征第50-55页
 第二节 区域地球物理场基本特征第55-71页
  一 磁场特征第55-60页
  二 重力场特征第60-71页
 第三节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71-85页
  一 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第71-78页
  二 主要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场第78-80页
  三 相关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组合规律第80-85页
第三章 金成矿区带及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第85-99页
 第一节 金矿分布规律第85-86页
  一 金矿矿化集中区主要地质特征第85页
  二 主要矿床类型第85-86页
 第二节 金矿床的围岩蚀变和矿石特征第86-88页
  一 围岩蚀变特征第86-88页
  二 矿石特征第88页
 第三节 典型金矿矿床地质特征第88-99页
  一 排山楼金矿第88-92页
  二 大板金矿第92-94页
  三 大樱桃沟金矿第94-97页
  四 五家子金矿第97页
  五 金矿化富集与分布规律第97-99页
第四章 金成矿区带控矿构造分析第99-120页
 第一节 控矿构造与金成矿区带的关系第99-103页
  一 控矿构造的基本特征第99-101页
  二 控矿构造与矿体(带)分布的关系第101-103页
 第二节 控矿构造分带与蚀变矿化分带的关系第103-106页
  一 蚀变矿化分带及其形成机制第103-104页
  二 控矿构造分带与蚀变矿化分带的相关性第104-105页
  三 矿化类型的空间分带性第105页
  四 控矿断裂构造性质与矿化类型的关系第105-106页
  五 两类金矿形成的协调性和统一性第106页
 第三节 控矿构造形变与金矿化的关系第106-115页
  一 控矿断裂构造岩演化与金矿化的关系第106-110页
  二 控矿断裂构造岩时空分布与金矿化的关系第110-112页
  三 控矿构造形变特征与金矿化的关系第112-115页
 第四节 控矿构造相变与金矿化的关系第115-117页
  一 控矿构造的相变特征第115页
  二 不同控矿构造相变特征的差异第115-117页
 第五节 控矿构造的归属第117-120页
  一 控矿构造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第117页
  二 控矿构造地质模型第117-120页
第五章 金成矿区带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物理环境第120-139页
 第一节 岩石与矿脉的地球化学特征第120-124页
  一 某些岩石的金含量变化第120-121页
  二 金的局部地球化学异常和某些岩石的稳定同位素第121-123页
  三 元素共生组合规律第123-124页
 第二节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第124-131页
  一 稳定同位素特征第124-128页
  二 韧性剪切带的构造物理环境第128-130页
  三 成矿温度、压力和深度第130-131页
 第三节 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探讨第131-139页
  一 成矿时代第131-135页
  二 矿床成因第135-139页
第六章 构造应力场分析与模拟实验第139-172页
 第一节 岩石组构特征与解释第139-148页
  一 岩石组构的X射线法测量第139-144页
  二 X射线岩石组构类型划分及解释第144-146页
  三 构造解析及其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第146-148页
 第二节 地应力测量和古应力值估算第148-153页
  一 声发射(AE)法历史地应力测量第148-151页
  二 变形岩石古应力值估算第151-153页
 第三节 构造动力成矿有限元数值分析第153-155页
  一 数学模型的建立第154-155页
  二 实验结果第155页
 第四节 构造动力成岩成矿模拟实验第155-172页
  一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第155-166页
  二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第166-170页
  三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隆升的物理模拟第170-172页
第七章 金矿控矿条件与成矿预测第172-186页
 第一节 区域构造控矿规律与矿化特征第172-176页
  一 区域金矿化类型第172页
  二 区域矿质来源的多样性第172-173页
  三 变形序列与成矿序列的期次与叠加第173-175页
  四 剪切带及其伴生构造的动热作用第175页
  五 不同构造区段的控矿作用第175页
  六 区域构造成矿控矿与矿化特征第175-176页
 第二节 典型矿床的控矿模式与成矿找矿模式第176-180页
  一 典型矿床的构造控矿模式第176-177页
  二 区域成矿找矿模式第177-180页
 第三节 成矿远景区的划分与评价第180-186页
  一 区域成矿的基本条件第180-181页
  二 医巫闾山地区成矿远景区(带)的划分第181-183页
  三 医巫闾山地区成矿远景区评价第183-186页
结语第186-191页
致谢第191-192页
参考文献第192-198页
主要参考资料第198-199页
图版说明及图版第199-205页

论文共2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量化问题研究
下一篇:以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正确文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