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 第1-15页 |
·引言 | 第8-9页 |
·整船结构有限元分析载荷自动分配概述 | 第9-12页 |
·国外整船结构有限元分析载荷自动加载技术发展 | 第9-10页 |
·国内整船结构有限元分析和载荷自动加载技术发展 | 第10-12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手段 | 第13-15页 |
第2章 船舶重量、重心计算 | 第15-21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船舶货载的重量、重心计算 | 第16-17页 |
·船体重量、重心计算 | 第17-18页 |
·船舶总体重量、重心计算 | 第18页 |
·模型计算 | 第18-20页 |
·模型计算 | 第19-20页 |
·加上载荷的模型重量、重心计算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舷外水压力的离散化计算 | 第21-33页 |
·船壳板上波浪静压力载荷离散化原理 | 第21-28页 |
·整个三角形区域受载荷 | 第23-24页 |
·加载区域只含一个节点 | 第24-26页 |
·加载区域包含两个节点 | 第26-28页 |
·坐标变换 | 第28-30页 |
·浮力和浮心 | 第30页 |
·模型计算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船舶的浮态调整 | 第33-50页 |
·船舶浮力和排水量计算 | 第34页 |
·船舶的水线高调整 | 第34-36页 |
·船舶浮态纵倾调整 | 第36-41页 |
·重复调整4.2、4.3两步使船舶水线高到平衡位置 | 第41页 |
·船体外板选择 | 第41-45页 |
·型线光顺准则 | 第42页 |
·船体有限元模型中外板的判别 | 第42-43页 |
·有限元模型中选取外板的方法 | 第43-44页 |
·其他的方法 | 第44-45页 |
·模型计算 | 第45-49页 |
·计算模型 | 第45-46页 |
·模型重量、重心程序计算和理论计算以及误差分析 | 第46-48页 |
·在模型预先加上载荷进行浮态调整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程序开发 | 第50-56页 |
·开发环境 | 第50-51页 |
·ANSYS用户程序 | 第50页 |
·开发语言 | 第50-51页 |
·程序说明 | 第51-53页 |
·程序设计特点 | 第51页 |
·程序的功能 | 第51页 |
·程序使用说明 | 第51-53页 |
·程序框图 | 第53-56页 |
·船舶的重量、重心计算程序框图 | 第53-54页 |
·船舶浮态纵倾调整和船外水压力加载程序框图 | 第54-56页 |
第6章 汉港坞801实船算例 | 第56-66页 |
·汉港坞801介绍 | 第56-58页 |
·概述 | 第56页 |
·主尺度 | 第56-57页 |
·结构 | 第57-58页 |
·坞囤压载及装载 | 第58页 |
·临时船闸门 | 第58-59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59页 |
·船坞上的荷载 | 第59-63页 |
·整船坞纵倾调整和水压力自动加载 | 第63-65页 |
·误差分析 | 第65页 |
·本章结论 | 第65-6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6页 |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