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公司薪酬体系再设计
| 前言 | 第1-9页 |
| 第一部分 薪酬概述 | 第9-24页 |
| ·薪酬的定义 | 第9页 |
| ·薪酬的分类 | 第9-10页 |
| ·按照产生的作用划分 | 第9页 |
| ·按照表现的形式划分 | 第9页 |
| ·按照计酬的方式划分 | 第9页 |
| ·按照产生的机制划分 | 第9-10页 |
| ·薪酬的功能 | 第10-11页 |
| ·激励功能 | 第10页 |
| ·保障功能 | 第10页 |
| ·保值增值功能 | 第10页 |
| ·调节功能 | 第10页 |
| ·统计与监督功能 | 第10-11页 |
| ·薪酬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 ·需求层次理论 | 第11页 |
| ·公平理论 | 第11-12页 |
| ·双因素理论 | 第12-13页 |
| ·期望理论 | 第13页 |
| ·薪酬制度 | 第13-17页 |
| ·自然人工资体系 | 第14页 |
| ·岗位工资体系 | 第14-16页 |
| ·绩效工资体系 | 第16页 |
| ·结构工资体系 | 第16-17页 |
| ·影响薪酬水平的因素 | 第17-19页 |
| ·劳动力市场的状况 | 第17页 |
| ·地区及行业薪酬水平 | 第17-18页 |
| ·国家的宏观调控 | 第18页 |
| ·企业的薪酬政策 | 第18页 |
| ·企业的发展阶段和支付能力 | 第18-19页 |
| ·员工个人方面的差异 | 第19页 |
| ·薪酬设计的原则 | 第19-20页 |
| ·公平的原则 | 第19-20页 |
| ·激励的原则 | 第20页 |
| ·竞争的原则 | 第20页 |
| ·经济的原则 | 第20页 |
| ·合法的原则 | 第20页 |
| ·薪酬设计的步骤 | 第20-21页 |
| ·工作评价的方法 | 第21-24页 |
| ·排序法 | 第21-22页 |
| ·分类套级法 | 第22页 |
| ·因素比较法 | 第22-23页 |
| ·点数法 | 第23页 |
| ·海氏工作评价系统 | 第23-24页 |
| 第二部分 DF公司薪酬体系现状 | 第24-33页 |
| ·DF公司背景介绍 | 第24-27页 |
| ·公司简介 | 第24-25页 |
| ·公司组织结构 | 第25-26页 |
| ·公司的内部管理状况 | 第26-27页 |
| ·DF公司薪酬体系现状 | 第27-29页 |
| ·等级工资制 | 第27-29页 |
| ·佣金制 | 第29页 |
| ·固定工资制 | 第29页 |
| ·对DF公司薪酬体系评价及分析 | 第29-33页 |
| ·等级工资制 | 第29-31页 |
| ·佣金制 | 第31-33页 |
| 第三部分 DF公司薪酬体系再设计 | 第33-61页 |
| ·DF公司薪酬体系再设计的提出 | 第33页 |
| ·工作分析 | 第33-34页 |
| ·工作分析的内容 | 第33页 |
| ·工作分析的方法 | 第33-34页 |
| ·组织结构调整 | 第34-35页 |
| ·工作评价 | 第35-43页 |
| ·成立工作评价小组 | 第35页 |
| ·培训 | 第35-36页 |
| ·工作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6页 |
| ·评价因素的确定及权重设计 | 第36-42页 |
| ·评价打分 | 第42-43页 |
| ·薪酬调查 | 第43页 |
| ·DF公司的薪酬定位 | 第43-44页 |
| ·DF公司薪酬体系再设计 | 第44-61页 |
| ·管理人员工资制度 | 第44-56页 |
| ·销售人员工资制度 | 第56-58页 |
| ·维修服务人员工资制度 | 第58-60页 |
| ·福利 | 第60-61页 |
| 第四部分 DF公司薪酬体系再设计方案评估 | 第61-64页 |
| ·DF公司薪酬体系再设计方案取得的效果 | 第61-62页 |
| ·内部管理状况得以好转 | 第61页 |
| ·基本体现了公平 | 第61页 |
| ·解决了针对性的问题 | 第61-62页 |
| ·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 | 第62页 |
| ·存在的不足 | 第62-64页 |
| 结束语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
| 附件 | 第67-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