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学论文

伏马菌素诱导拟南芥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54页
   ·植物鞘脂代谢途径第11-16页
     ·植物鞘脂的结构第11-12页
     ·植物中鞘脂的合成代谢途径第12-13页
     ·鞘脂的功能第13-15页
     ·神经酰胺激酶与acd5 突变体第15-16页
   ·串珠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与伏马菌素B1(FB1)第16-20页
     ·串珠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第16页
     ·FB1 的结构第16-17页
     ·FB1 能诱导动物细胞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第17-18页
     ·FB1 能诱导植物细胞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第18-20页
   ·参与植物PCD 调控的信号途径第20-33页
     ·ROS第21-27页
     ·NO第27-28页
     ·Ca~(2+)第28-33页
   ·参与程序性细胞死亡调控的主要细胞器第33-42页
     ·线粒体第33-37页
     ·叶绿体第37-39页
     ·液泡第39-40页
     ·细胞骨架第40-42页
   ·细胞器形态及动态定量分析研究进展第42-51页
     ·细胞器形态及动态显微成像技术进展简介第42-46页
     ·细胞器形态及动态定量分析研究进展及方法改进第46-51页
   ·本研究选题依据及技术路线第51-54页
     ·选题意义及依据第51-52页
     ·技术路线第52-54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4-70页
   ·实验材料第54-60页
     ·植物与真菌材料第54页
     ·主要试剂第54-55页
     ·实验所用试剂及培养液配制第55-60页
   ·实验方法第60-70页
     ·拟南芥种植方法第60-61页
     ·拟南芥叶肉原生质体提取第61页
     ·原生质体的处理和细胞存活率统计分析第61-62页
     ·叶片注射处理第62页
     ·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跨膜电势第62页
     ·FRET 荧光比率法检测胞质钙离子浓度变化第62-63页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图像获取第63-64页
     ·3D,4D 共聚焦显微图像数据处理及测量第64页
     ·细胞内ATP 提取及含量测定第64-65页
     ·通过CeC1_3 染色对过氧化氢进行亚细胞定位第65页
     ·串珠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的活化与培养第65-66页
     ·串珠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孢子分离方法第66-67页
     ·真菌孢子的计数方法第67页
     ·真菌接种拟南芥第67-68页
     ·植物叶片台盼蓝染色方法第68页
     ·植物叶片DAB 染色方法第68页
     ·植物叶片苯胺蓝(aniline blue)染色方法第68-69页
     ·植物叶片病斑拍摄第69-70页
第三章 结果第70-113页
   ·FB1 诱导拟南芥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信号及亚细胞结构变化的研究第70-95页
     ·FB1 诱导拟南芥原生质体与叶片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第70页
     ·FB1 诱导细胞死亡过程中的活性氧信号第70-72页
     ·FB1 诱导细胞死亡过程中的线粒体跨膜电势变化第72-74页
     ·FB1 诱导细胞死亡过程中的NO 信号第74页
     ·FB1 诱导细胞死亡过程中的胞质Ca~(2+)浓度变化第74-77页
     ·FB1 对线粒体在细胞内的分布和形态的影响第77-79页
     ·FB1 对线粒体运动速率和运动轨迹的影响第79-81页
     ·细胞骨架和肌球蛋白抑制剂对线粒体在细胞内的分布、形态及运动速率的影响第81-84页
     ·FB1 和细胞骨架抑制剂对植物细胞骨架的影响第84-86页
     ·细胞骨架抑制剂对FB1 诱导细胞死亡的作用第86-88页
     ·FB1 和细胞骨架抑制剂对细胞内ATP 浓度的影响第88-89页
     ·FB1 在拟南芥叶片上诱导细胞死亡过程中的亚细胞形态变化及过氧化氢超微结构定位第89-95页
   ·FB1 对拟南芥野生型和acd5 突变体的作用对比第95-103页
     ·K1 抑制剂、FB1 以及C2 神经酰胺对拟南芥野生型和acd5 突变体的致死作用对比第95-98页
     ·acd5 突变体在FB1 诱导的细胞死亡过程中的H_20_2 信号及亚细胞结构变化第98-103页
   ·产毒和非产毒串珠镰刀菌对野生型和acd5 突变体的侵染研究第103-113页
     ·产毒和非产毒串珠镰刀菌在野生型和acd5 突变体上的病斑发生第103-106页
     ·产毒和非产毒串珠镰刀菌在野生型和acd5 突变体中诱导的死细胞、H_20_2 信号及胼胝质观察第106-113页
第四章 讨论第113-119页
   ·FB1 诱导PCD 过程中的ROS第113-114页
   ·细胞骨架与胞内ATP 水平在FB1 诱导的线粒体形态和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作用第114-115页
   ·胞内ATP 在FB1 诱导PCD 过程中的作用及来源第115-117页
   ·FB1 在串珠镰刀菌侵染植物过程中的作用第117-118页
   ·ACD5 对植物抗性的影响第118-119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19-122页
   ·总结第119-120页
   ·展望第120-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40页
附录Ⅰ 缩略词表第140-142页
附录Ⅱ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2-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共耐性植物李氏禾(Leersiahexandra)的水分逆境生理生态适应机制研究
下一篇:单殖吸虫线粒体基因组进化生物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