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感应性与植物运动论文--协迫生理学论文

共耐性植物李氏禾(Leersiahexandra)的水分逆境生理生态适应机制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8页
   ·研究背景第14-24页
     ·水库和河道消涨带第14-15页
     ·消涨带植被恢复研究第15-16页
     ·植物的水分逆境生态学研究第16-21页
     ·李氏禾及其他“共耐性”植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研究第21-23页
     ·植物适应水分逆境的“共耐性”机理研究的欠缺之处第23-24页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24-28页
第二章 李氏禾的无性和有性繁殖特性及其与水分逆境的关系第28-42页
   ·材料与方法第29-32页
     ·无性系种群的分蘖动态第29页
     ·地下茎的萌发特性第29-30页
     ·种子萌发特性第30页
     ·种子库研究第30-31页
     ·水分胁迫下休眠特性研究第31页
     ·数据分析第31-32页
   ·结果与分析第32-38页
     ·不同年龄李氏禾无性系种群分蘖动态第32-33页
     ·李氏禾繁殖体的萌发特性第33-34页
     ·李氏禾的种子萌发特性第34-36页
     ·李氏禾种群土壤种子库种子分布格局第36-37页
     ·水分胁迫对李氏禾休眠特性的影响第37-38页
   ·讨论第38-40页
   ·小结第40-42页
第三章 李氏禾光合特性及水分胁迫对其光合系统的影响第42-56页
   ·材料与方法第42-44页
     ·试验地条件及试验材料第42页
     ·试验设计与测定方法第42-44页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44页
   ·结果与分析第44-52页
     ·李氏禾的光合特性第44-46页
     ·淹水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及组成变化第46-49页
     ·水分胁迫下叶绿素荧光特性分析第49-52页
   ·讨论第52-54页
   ·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水分胁迫下李氏禾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及根系生长参数的响应第56-67页
   ·材料与方法第56-58页
     ·试验地条件及试验材料第56页
     ·试验设计与测定方法第56-58页
   ·试验结果第58-63页
     ·形态解剖结构第58-62页
     ·根系生长参数第62-63页
   ·讨论第63-66页
   ·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水分胁迫对李氏禾游离脯氨酸含量和保护酶活性影响第67-80页
   ·材料与方法第68-71页
     ·植物材料的准备第68页
     ·试验处理第68页
     ·采样和测定方法第68-71页
   ·结果与分析第71-76页
     ·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第71-73页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第73-74页
     ·过氧化物酶活性第74-75页
     ·过氧化氢酶活性第75-76页
   ·讨论第76-78页
   ·小结第78-80页
第六章 水分胁迫下李氏禾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第80-96页
   ·材料与方法第80-83页
     ·供试材料第80-81页
     ·试验设计第81页
     ·试验材料的采样及前处理第81-82页
     ·测定方法第82-83页
     ·数据分析第83页
   ·结果与分析第83-92页
     ·乙烯释放速率第83-85页
     ·GA、ABA 和IAA 含量第85-92页
   ·讨论第92-95页
   ·小结第95-96页
第七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第96-108页
   ·综合讨论第96-105页
     ·李氏禾的繁殖策略有利于在逆境中延续和扩展种群第97-98页
     ·李氏禾光合系统对水分逆境胁迫具有特有的适应特征第98-100页
     ·李氏禾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及根系生长参数具有水分逆境适应特征第100-101页
     ·李氏禾对水分逆境拥有典型的生物化学响应机制第101-103页
     ·李氏禾生理调节系统在水分逆境下表现出明显的胁迫适应机制第103-105页
   ·主要结论第105-106页
   ·主要创新点第106页
   ·展望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22页
附录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菜心Cd积累的品种间差异及Cd污染控制方法研究
下一篇:伏马菌素诱导拟南芥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细胞生物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