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 第1-16页 |
| 1.1 流域产沙模型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 1.2 流域产沙模型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12-15页 |
| 1.3 本文拟开展的工作 | 第15-16页 |
| 2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介绍 | 第16-21页 |
| 2.1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第16-17页 |
| 2.2 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17-20页 |
| 2.3 BP算法步骤 | 第20-21页 |
| 3 BP算法中学习率η和传递函数的研究 | 第21-26页 |
| 3.1 BP网络模型及学习率η选取的困难 | 第21页 |
| 3.2 成因分析 | 第21-23页 |
| 3.3 解决方案 | 第23-26页 |
| 4 BP算法中学习率η的一维搜索法研究 | 第26-30页 |
| 4.1 BP网络模型及学习率η固定的弊端 | 第26页 |
| 4.2 BP算法及其改进 | 第26-27页 |
| 4.3 实例分析 | 第27-29页 |
| 4.4 小结 | 第29-30页 |
| 5 流域年均含沙量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第30-35页 |
| 5.1 流域产沙的神经网络模型 | 第30-33页 |
| 5.2 BP建模方法与PPR(投影寻踪回归技术)预测方法的比较 | 第33-34页 |
| 5.3 小结 | 第34-35页 |
| 6 顺坡垄作改横坡垄作水土保持网络模型 | 第35-51页 |
| 6.1 引言 | 第35页 |
| 6.2 实验点概况及水土流失特点 | 第35-36页 |
| 6.3 顺坡、横坡垄作网络模型 | 第36-47页 |
| 6.4 BP网络模型与传统回归模型的比较 | 第47-49页 |
| 6.5 顺坡、横坡垄作水土保持效益比较 | 第49页 |
| 6.6 小结 | 第49-51页 |
| 7 荒坡不同利用方式水土流失BP网络模型 | 第51-65页 |
| 7.1 实验点概况 | 第51-53页 |
| 7.2 荒坡不同利用方式水土流失BP网络模型 | 第53-62页 |
| 7.3 荒坡不同利用方式水土流失比较 | 第62-63页 |
| 7.4 小结 | 第63-65页 |
| 8 系统动力学基础 | 第65-75页 |
| 8.1 系统动力学概论 | 第65-69页 |
| 8.2 反馈系统 | 第69-73页 |
| 8.3 流图与系统方程 | 第73-74页 |
| 8.4 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74-75页 |
| 9 流域产沙系统动态分析 | 第75-86页 |
| 9.1 四川自然概况及水土流失现状 | 第76-77页 |
| 9.2 流域产沙系统宏观动态分析 | 第77-83页 |
| 9.3 流域产沙系统微观机理分析 | 第83-85页 |
| 9.4 小结 | 第85-86页 |
| 10 流域产沙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86-98页 |
| 10.1 流域产沙系统总体反馈回路 | 第86-88页 |
| 10.2 流域产沙系统指标量化 | 第88-90页 |
| 10.3 流域产沙系统流图 | 第90-91页 |
| 10.4 流域产沙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91-96页 |
| 10.5 系统动力学模型与神经网络模型及物理成因模型的结合 | 第96-97页 |
| 10.6 小结 | 第97-98页 |
| 11 流域产沙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实验研究 | 第98-109页 |
| 11.1 流域概况 | 第98-99页 |
| 11.2 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99-100页 |
| 11.3 系统模型的研究目标 | 第100页 |
| 11.4 系统模型的概念模型和流图 | 第100-102页 |
| 11.5 系统模型核心方程及参数赋值 | 第102页 |
| 11.6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102-108页 |
| 11.7 小结 | 第108-109页 |
| 12 结束语 | 第109-112页 |
| 12.1 主要结论 | 第109-110页 |
| 12.2 创新性 | 第110页 |
| 12.3 未来展望 | 第110-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