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1-15页 |
·问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 第14-15页 |
2 “教学案”的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教学案”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教学案”的特点 | 第15-19页 |
·“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 第15-16页 |
·以学定教,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 | 第16页 |
·重视“教学生学”的研究 | 第16-18页 |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 第16-17页 |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 第17-18页 |
·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 第18页 |
·体现了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 第18页 |
·促进师生形成良好的反思意识及终身学习的意识 | 第18-19页 |
·“教学案”的理论依据 | 第19-23页 |
·认知结构理论 | 第19-20页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第21-23页 |
3 “教学案”的功能 | 第23-25页 |
·指导学生预习,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预设 | 第23页 |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 第23页 |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 | 第23页 |
·增强了教师“教”的指向与学生“学”的指向,确保高效的 “学”与“教” | 第23-24页 |
·增强了教师反思与终身学习的意识 | 第24-25页 |
4 “教学案”的设计 | 第25-34页 |
·“教学案”的主要内容 | 第25-30页 |
·“教学案”设计的原则 | 第30-34页 |
·以学定教 | 第30-31页 |
·学法渗透 | 第31页 |
·问题设置注重知识的生长 | 第31-32页 |
·确保学生的参与性 | 第32页 |
·评价多样化 | 第32页 |
·注重系统性 | 第32-34页 |
5 “教学案”的使用 | 第34-39页 |
·“教学案”实施的基本操作程序 | 第34页 |
·“教学案”的使用 | 第34-39页 |
·指导学生据案预习、强化自学 | 第34-35页 |
·用于课堂中的“学”与“教” | 第35-38页 |
·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尝试解决问题 | 第35-37页 |
·指导学生回顾总结,强化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 第37页 |
·扣标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 第37-38页 |
·反思学习过程,完善认知结构 | 第38-39页 |
6 “教学案”设计和应用的实验研究 | 第39-45页 |
·实验设计 | 第39-40页 |
·“教学案”基本模式的设计 | 第39页 |
·样本的确定 | 第39页 |
·实验模式 | 第39-40页 |
·实验的测量 | 第40页 |
·实验的实施 | 第40页 |
·实验结论 | 第40-43页 |
·数据分析 | 第40-42页 |
·个案访谈摘录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页 |
·问题与反思 | 第43-45页 |
·实施中存在的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尚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44-45页 |
注释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9页 |
附录1 教学案 | 第48-54页 |
附录2 前、后测 A、B 卷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