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基于宏观产权制度分析框架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5页
绪论第15-22页
   ·问题的提出第15-17页
   ·研究意义第17-19页
     ·理论意义第17-18页
     ·现实意义第18-19页
   ·研究方法第19页
     ·理论与定性分析方法第19页
     ·实证与定量分析方法第19页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第19-20页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20-22页
1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22-42页
   ·国外文献综述第22-31页
     ·国家与产权制度第22-26页
     ·生产要素产权利益关系与经济增长——租的作用第26-29页
     ·中国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29-31页
   ·国内文献综述第31-42页
     ·国家与产权制度第31-34页
     ·生产要素产权利益关系与经济增长——租的作用第34-36页
     ·中国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36-42页
2 宏观产权制度分析框架的构建第42-62页
   ·基本假定第42-43页
   ·微观与宏观产权制度第43-51页
     ·经济学中的微观与宏观第44-45页
     ·市场、政府与产权制度第45-47页
     ·微观产权制度第47-49页
     ·宏观产权制度第49-51页
   ·宏观产权制度视角下产权制度的非中性第51-54页
     ·产权制度非中性的原因第52-53页
     ·产权制度非中性的形态第53-54页
   ·非中性的宏观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第54-59页
     ·产权界定中的"租"第54-55页
     ·官商勾结、交易成本与资本形成第55-57页
     ·短期社会生产第57-58页
     ·长期社会生产第58-59页
   ·宏观产权制度与国民经济增长过程第59-62页
     ·国民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第59页
     ·"起飞"阶段对产权非中性的需要第59-60页
     ·成熟经济体对产权中性的内在要求第60-62页
3 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证据第62-75页
   ·宏观产权制度变迁理论与经济史第62-63页
   ·西欧的崛起与持续强大第63-66页
   ·美国成为霸主第66-68页
   ·苏联的兴衰第68-70页
   ·东亚奇迹第70-72页
   ·拉美陷阱第72-74页
   ·进一步的阐述第74-75页
4 中国宏观产权制度的历史演进第75-93页
   ·一个总本性描述第75-82页
     ·中国产权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第75-76页
     ·中国产权制度改革的微观特点第76-78页
     ·中国宏观产权制度概况第78-82页
   ·原因与解释第82-93页
     ·地方政府激励机制及其竞争第82-87页
     ·资源特性与地方政府选择第87-90页
     ·中国宏观产权制度的形成第90-93页
5 基于宏观产权制度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第93-111页
   ·论思路与研究命题第93-96页
   ·模型的构建第96-103页
     ·基本假定第96-97页
     ·短期的社会生产第97-99页
     ·长期的社会生产第99-101页
     ·实证模型的推导第101-103页
   ·实证分析与估计结果第103-109页
     ·实证模型第103页
     ·代理变量的选取及其依据第103-106页
     ·数据第106-107页
     ·回归结果第107-108页
     ·基本结论第108-109页
   ·关于中国"奇迹"的进一步说明第109-111页
6 宏观产权制度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第111-136页
   ·宏观产权制度下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面临的挑战第111-125页
     ·内需不足第111-114页
     ·投资失误与低效第114-118页
     ·自主创新乏力第118-124页
     ·宏观产权制度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拐点"第124-125页
   ·宏观产权制度变迁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第125-136页
     ·中国产权制度变迁的动因与过程第125-128页
     ·路径依赖与制度"锁定"趋势第128-131页
     ·政治制度变迁的相对滞后第131-132页
     ·文化变迁的漫长过程第132-136页
7 对策性建议第136-143页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36-139页
     ·基本结论第136-137页
     ·政策建议第137-139页
   ·进一步的引申第139-143页
     ·平等与效率第139页
     ·私有产权与私有化第139-140页
     ·民主与法治第140-141页
     ·意识形态、思想自由与文化第141-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3页
致谢第153-15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154-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城镇住房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目标的逻辑演进(1949-2008)
下一篇:完善中国环境规制法律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