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1 绪论 | 第15-3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8页 |
·基本范畴解说 | 第18-26页 |
·公司债券与企业债券:定义与分类 | 第18-22页 |
·制度:定义、功能及分类 | 第22-24页 |
·制度瓶颈范畴 | 第24-26页 |
·文献综述 | 第26-31页 |
·公司债券特征的理论研究 | 第26页 |
·资本结构理论中的公司债券研究 | 第26-27页 |
·公司债券与银行信贷的比较理论 | 第27-29页 |
·国外关于公司债券市场的制度研究 | 第29页 |
·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制度研究 | 第29-31页 |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 第31-35页 |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结构安排 | 第32-35页 |
2 公司债券市场的经济功能与经济制度理论基础 | 第35-60页 |
·公司债券市场的比较优势:微观视角 | 第35-44页 |
·债务融资的比较优势:基于股权融资 | 第35-41页 |
·公司债券的比较优势:基于银行信贷 | 第41-44页 |
·公司债券市场的比较优势:宏观角度 | 第44-50页 |
·风险应对优势:基于银行信贷 | 第44-46页 |
·风险应对优势:基于股票市场 | 第46-48页 |
·公司债券的金融稳定优势 | 第48-49页 |
·公司债券的经济增长作用 | 第49-50页 |
·公司债券市场的经济与制度基础 | 第50-58页 |
·经济基础 | 第51-53页 |
·制度基础:金融制度 | 第53-54页 |
·制度基础: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现代企业制度 | 第54-55页 |
·制度基础: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司法制度 | 第55页 |
·制度保障:市场外部的信用制度 | 第55-56页 |
·非正式制度保障:信用与风险文化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3 中国公司债券市场制度的总体考察 | 第60-84页 |
·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演进轨迹考察 | 第60-65页 |
·计划经济时代的公司债券 | 第60-61页 |
·转轨以来公司债券的发展历程 | 第61-65页 |
·转轨以来中国公司债券的运行考察:发行与流通 | 第65-71页 |
·发行额:历史的比较 | 第65-66页 |
·发行额:与信贷和股票的比较 | 第66-67页 |
·发行额:与其它债券的比较 | 第67-68页 |
·发行额:与亚洲七个主要国家的比较 | 第68页 |
·流通状况 | 第68-70页 |
·运行状况评价:基于企业资本结构 | 第70-71页 |
·转轨以来中国公司债券的制度特征与演变考察 | 第71-77页 |
·制度环境特征及演变 | 第71-73页 |
·制度装置特征及演变 | 第73-74页 |
·微观规制特征及演变 | 第74-77页 |
·规制机构及演变 | 第77页 |
·中国公司债券制度绩效的检验 | 第77-82页 |
·实证检验 | 第77-81页 |
·经验研究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4 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制度瓶颈分析:供给角度 | 第84-108页 |
·理论分析:政府效用最大化下金融市场发展优序选择 | 第84-92页 |
·政府效用函数中的金融市场 | 第84-85页 |
·转轨时期政府的金融市场功能偏好 | 第85-92页 |
·现实安排:政府金融偏好下公司债券供给制度设计 | 第92-98页 |
·保障金融租金的制度路径——价格管制和配给制 | 第93页 |
·价格限制之制度安排:最高限价和发行严格审批制 | 第93-95页 |
·经济功能嬗变之制度安排:准国债属性 | 第95页 |
·发债主体偏好之制度安排:所有制及大公司大项目偏好 | 第95-96页 |
·微观管理制度安排:多头管理 | 第96-98页 |
·供给制度瓶颈下中国公司债券的运行表现 | 第98-104页 |
·宏观表现:供不应求的经验证明 | 第98-100页 |
·微观表现 | 第100-104页 |
·供给制度瓶颈带来的损失 | 第104-106页 |
·效率损失 | 第104-105页 |
·福利损失 | 第105-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5 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制度瓶颈分析:需求角度 | 第108-133页 |
·理论分析:公司债券需求曲线与制度因素 | 第108-113页 |
·微观需求曲线及其特征 | 第108-109页 |
·总体需求曲线及其特征 | 第109-110页 |
·需求函数中的制度变量 | 第110-112页 |
·政府金融效用函数对公司债券的需求约束 | 第112-113页 |
·现实安排:安全性制度设计对需求的约束 | 第113-117页 |
·发债主体国有性质下的公共产权制度缺陷 | 第114-115页 |
·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的制度缺陷 | 第115-117页 |
·现实安排:收益性制度设计对需求的约束 | 第117-125页 |
·公司债券收益:基于风险报酬线的分析 | 第117-118页 |
·利率形成的信用制度缺陷:信用市场滞后 | 第118-120页 |
·利率形成的信息制度缺陷:信息功能萎缩 | 第120-122页 |
·利率形成的交易制度缺陷:金融市场落后 | 第122-123页 |
·市场化利率形成中的其他过度管制因素 | 第123-125页 |
·现实安排:非价格制度设计对需求的约束 | 第125-127页 |
·利息所得税制对需求的约束效应 | 第125页 |
·通货膨胀税对需求的约束效应 | 第125页 |
·对投资者制度限制的需求约束效应 | 第125-127页 |
·制度瓶颈下中国公司债券需求的运行表现 | 第127-130页 |
·公司债券发行额与国民收入关系的实证检验 | 第127-128页 |
·公司债券需求缺口的经验研究 | 第128-130页 |
·通货膨胀税对需求约束的经验研究 | 第130页 |
·需求制度瓶颈带来的福利损失 | 第130-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6 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制度瓶颈分析:市场流动性角度 | 第133-148页 |
·理论分析:流动性的经济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 第133-141页 |
·流动性的经济功能 | 第133-136页 |
·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 第136-141页 |
·现实安排:公司债券市场流动性管制的制度设计 | 第141-146页 |
·中国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发展逻辑 | 第141-142页 |
·一级市场对流动性的影响 | 第142页 |
·二级市场流动性的过度管制 | 第142-146页 |
·流动性制度瓶颈下中国公司债券的运行表现和效率损失 | 第146-147页 |
·运行表现 | 第146-147页 |
·效率损失 | 第147页 |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7 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制度瓶颈分析:外部金融环境 | 第148-162页 |
·理论分析:外部金融环境的重要性 | 第148-154页 |
·投资者利益保护制度的重要性 | 第150-154页 |
·信用制度的重要性 | 第154页 |
·现实安排:我国外部金融环境中的制度设计 | 第154-157页 |
·证券市场的集中管理 | 第154-156页 |
·法律保护体系的投资者保护导向原则 | 第156-157页 |
·外部金融环境不完善下公司债券市场的运行表现 | 第157-161页 |
·投资者利益法律保护体制缺陷的实证比较 | 第157-158页 |
·中国的社会征信体系:现状与问题 | 第158-161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8 中国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制度创新 | 第162-182页 |
·制度创新理论概述 | 第162-164页 |
·制度创新的概念 | 第162-163页 |
·制度创新的动力 | 第163页 |
·制度创新的过程 | 第163-164页 |
·新制度形成的条件 | 第164页 |
·提高中国公司债券供给的制度创新分析 | 第164-168页 |
·公司债券供给制度的国际比较 | 第164-166页 |
·提高我国公司债券供给的制度创新 | 第166-168页 |
·扩展中国公司债券需求的制度创新分析 | 第168-171页 |
·我国债券投资者构成分析 | 第168-170页 |
·扩大我国公司债券需求的制度创新 | 第170-171页 |
·增强中国公司债券流动性的制度创新分析 | 第171-175页 |
·流动性约束的国际比较 | 第171-172页 |
·加强流动性的制度创新 | 第172-175页 |
·改善中国公司债券市场外部金融环境的制度分析 | 第175-181页 |
·外部金融环境的国际比较 | 第175-177页 |
·外部金融环境制度创新 | 第177-181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182页 |
9 结束与展望 | 第182-186页 |
·论文的主要贡献 | 第182-183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3-184页 |
·展望 | 第184-186页 |
致谢 | 第186-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198页 |
附录 | 第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