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言 | 第9-16页 |
·内燃机凸轮配气机构概述 | 第9-12页 |
·内燃机无凸轮配气机构概述 | 第12-14页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4-16页 |
2 配气机构计算模型及其评价标准 | 第16-24页 |
·配气机构模型的建立 | 第16-17页 |
·参数的设置 | 第17-21页 |
·气门杆上半身刚度的计算 | 第17-18页 |
·阀面当量盘刚度的计算 | 第18页 |
·气门弹簧各参数的计算 | 第18-19页 |
·挺柱的接触刚度 | 第19-20页 |
·凸轮轴的刚度 | 第20-21页 |
·气门座的刚度 | 第21页 |
·凸轮型线设计评价标准 | 第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LJ750 配气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 第24-28页 |
·进、排气系统配气机构运动学分析 | 第24-26页 |
·进气系统配气机构运动学分析 | 第24-25页 |
·排气系统配气机构运动学分析 | 第25-26页 |
·进、排气系统配气机构动力学计算 | 第26-27页 |
·进气系统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 | 第26-27页 |
·排气系统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4 凸轮型线优化设计及其动力学计算 | 第28-44页 |
·凸轮型线优化设计方法 | 第28-30页 |
·缓冲段的设计 | 第28-29页 |
·工作段的设计 | 第29-30页 |
·凸轮型线优化设计方案的确定及其运动学性能分析 | 第30-36页 |
·缓冲段设计方案的确定 | 第30-31页 |
·工作段设计方案的确定 | 第31-32页 |
·工作段基本参数的确定 | 第31页 |
·工作段设计方法的选取 | 第31-32页 |
·进气凸轮型线优化设计及运动性能分析 | 第32-34页 |
·排气凸轮型线优化设计及运动学性能分析 | 第34-36页 |
·优化后配气机构动力学性能分析 | 第36-41页 |
·气门落座速度 | 第36-37页 |
·气门加速度分析 | 第37-38页 |
·气门与气门座冲击力分析 | 第38-39页 |
·凸轮与从动件的接触应力 | 第39-40页 |
·气门弹簧动力学分析 | 第40-41页 |
·凸轮优化前后性能比较分析 | 第41-43页 |
·进气凸轮型线优化前后性能比较 | 第41-42页 |
·排气凸轮型线优化前后性能比较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配气机构可靠性仿真分析 | 第44-58页 |
·转速变化产生的影响 | 第44-48页 |
·转速对气门升程、速度、加速度的影响 | 第44-46页 |
·转速对气门落座速度、落座力、凸轮与挺柱间接触应力的影响 | 第46-48页 |
·转速过高产生的负面影响 | 第48页 |
·气门间隙变化产生的影响 | 第48-52页 |
·气门间隙对气门升程、气门落座速度及气门落座力的影响 | 第49-51页 |
·过大气门间隙产生的负面影响 | 第51-52页 |
·气门与气门座碰撞产生的影响 | 第52-57页 |
·ANSYSY/LS-DYNA 简介 | 第52-53页 |
·气门与气门座碰撞仿真 | 第53-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6 电液气门驱动系统理论研究 | 第58-73页 |
·电液气门驱动系统 | 第58-59页 |
·电液气门驱动配气机构的工作过程 | 第59-60页 |
·电液气门驱动系统——气门动力学分析、 | 第60-67页 |
·发动机气门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电液气门驱动系统动力学计算 | 第61-67页 |
·理想状态假设 | 第61页 |
·气门动力学计算 | 第61-65页 |
·气门动力学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65-67页 |
·利用MATLAB 对气门系统进行结果分析 | 第67-72页 |
·从两个方面讨论气门升程的动态响应 | 第67-68页 |
·从两个方面讨论气门速度的动态响应 | 第68-70页 |
·从三个方面讨论气门加速度的动态响应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7 总结和展望 | 第73-75页 |
·总结 | 第73-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