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数学论文

关于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衔接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1 引言第10-15页
   ·研究的背景第10-11页
     ·理论研究背景第10页
     ·现实背景第10-11页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第11-12页
     ·研究的问题第11页
     ·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第12-13页
     ·研究的对象第12页
     ·研究的方法第12-13页
   ·研究的思路与论文的结构第13-15页
     ·研究思路第13页
     ·论文结构第13-15页
2 文献综述第15-19页
   ·相关研究总体概况第15-17页
   ·相关研究部分概况第17-19页
3 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9-22页
   ·核心概念的界定第19页
     ·衔接的概念第19页
     ·课程衔接的概念第19页
     ·课程标准衔接的概念第19页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9-22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第20页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论第20-21页
     ·建构主义理论第21-22页
4《义务标准》与《高中标准》衔接研究的必要性第22-26页
   ·对课程标准的认识第22-24页
     ·课程标准的性质第22页
     ·课程标准的功能定位第22-23页
     ·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第23-24页
   ·课程标准研制的现状分析第24-26页
     ·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同中求异”的过程第24页
     ·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异中求同”的过程第24-26页
5 《义务标准》与《高中标准》的比较与思考第26-43页
   ·《义务标准》与《高中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的比较第27-33页
     ·《义务标准》与《高中标准》的共同点第29-31页
     ·《义务标准》与《高中标准》的特色第31-32页
     ·《义务标准》与《高中标准》衔接上存在的问题第32-33页
   ·《义务标准》与《高中标准》中“课程目标”的比较第33-43页
     ·《义务标准》与《高中标准》的共同点第35-39页
     ·《义务标准》与《高中标准》的特色第39页
     ·《义务标准》与《高中标准》衔接上存在的问题第39-43页
6 结论、建议与反思第43-48页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43-45页
     ·《义务标准》与《高中标准》“课程理念”的比较结果第43-44页
     ·《义务标准》与《高中标准》“课程目标”的比较结果第44-45页
   ·《义务标准》和《高中标准》的修改建议第45-46页
     ·关于《义务标准》的修改意见第45页
     ·关于《高中标准》的修改意见第45页
     ·关于课程标准衔接的几点思考第45-46页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46-48页
     ·本研究的局限第46-47页
     ·后续研究展望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附录 A:相关期刊(J)检索结果(部分)第50-52页
附录 B:相关硕博论文(D)检索结果第52-53页
附录 C:相关出版物(M)检索结果第53-54页
附录 D: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中生物课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初探
下一篇:算法中程序框图对培养高中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以重庆部分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