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目次 | 第9-12页 |
| 表清单 | 第12-13页 |
| 图清单 | 第13-14页 |
| 1 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第14-19页 |
|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14-17页 |
| ·学术期刊评价的产生 | 第14页 |
| ·学术期刊评价的发展 | 第14-15页 |
| ·源于文献计量学的现有期刊评价指标 | 第15-17页 |
| ·选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7-18页 |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 2 h指数及其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 | 第19-25页 |
| ·h指数的优势与不足 | 第19-21页 |
| ·h指数的优势 | 第19-20页 |
| ·h指数的不足 | 第20-21页 |
| ·h指数的数学模型 | 第21-23页 |
| ·Hirsh模型 | 第21页 |
| ·Egghe-Rousseau的模型 | 第21页 |
| ·Egghe的动态h指数模型 | 第21页 |
| ·Gl(a|¨)nzel模型 | 第21-22页 |
| ·Gl(a|¨)nzel和Schubert的h指数模型 | 第22-23页 |
| ·h指数用于期刊评价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第23-25页 |
| ·h指数用于期刊评价的合理性 | 第23-24页 |
| ·h指数用于期刊评价的可行性 | 第24-25页 |
| 3 基础数据与研究方法 | 第25-33页 |
| ·数据收集对象的确立 | 第25-27页 |
| ·数据对象的收集 | 第27-31页 |
| ·ISI数据库的数据收集 | 第27-30页 |
| ·Scopus数据的收集 | 第30-31页 |
| ·分析过程涉及的统计方法 | 第31-33页 |
| ·相关分析 | 第31页 |
| ·回归分析 | 第31-32页 |
| ·曲线估计 | 第32-33页 |
| 4 同领域期刊h指数分析 | 第33-48页 |
| ·期刊h指数与其他统计指标量的相关分析 | 第33-38页 |
| ·期刊h指数与总被引次数 | 第33-35页 |
| ·期刊h指数与影响因子 | 第35-38页 |
| ·期刊h指数模型的拟合 | 第38-45页 |
| ·Egghe-Rousseau的模型的拟合 | 第38-42页 |
| ·Gl(a|¨)nzel-Schubert的h指模型拟合 | 第42-45页 |
| ·数据库差异对期刊h指数的影响 | 第45-48页 |
| 5 跨学科期刊h指数公式归一化 | 第48-61页 |
| ·不同学科期刊h指数的特点分析 | 第48-49页 |
| ·不同学科间h指数换算的目的和意义 | 第49-50页 |
| ·跨学科h指数的公式归一化 | 第50-55页 |
| ·跨学科h指数公式归一化换算依据 | 第50-52页 |
| ·跨学科h指数公式归一化的换算步骤 | 第52-54页 |
| ·跨学科h指数公式归一化换算结果 | 第54-55页 |
| ·公式归一化h指数意义解读 | 第55-61页 |
| ·he指数与h指数差异分析 | 第55-57页 |
| ·he指数的领域可比性分析 | 第57-61页 |
| 6 跨学科期刊h指数的数据归一化 | 第61-65页 |
| ·跨学科期刊h指数数据归一化换算依据 | 第61-62页 |
| ·跨学科h指数数据归一化因子的计算 | 第62-63页 |
| ·hf指数与h指数差异分析 | 第63-65页 |
| 7 公式归一化、数据归一化结果比较 | 第65-70页 |
| ·公式归一化和数据归一化结果对比 | 第65-66页 |
| ·数据差异成因探究 | 第66-68页 |
| ·天文学领域数据差异分析 | 第67页 |
| ·地学领域数据差异分析 | 第67-68页 |
| ·公式归一化、数据归一化算法的同质性分析 | 第68-70页 |
| 8 结语 | 第70-73页 |
| ·期刊h指数的定量分析总结 | 第70-71页 |
| ·期刊h指数的现实应用意义 | 第71页 |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附录一 | 第77-81页 |
| 2002-2006年120种期刊h指数一览表 | 第77-81页 |
| 附录二 | 第81-89页 |
| 2003年240种期刊h指数、M值、he指数、hf指数一览表 | 第81-89页 |
| 附录三 | 第89-92页 |
| 2002-2006年JCR数据库分领域统计一览表 | 第89-92页 |
| 作者简历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