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财政制度与管理体制论文

中国转型中的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激励

表录第1-7页
图录第7-8页
内容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1章 导论第12-24页
   ·选题缘由第12-13页
   ·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方法第13-15页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13-14页
     ·研究途径与方法第14-15页
   ·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概念第15-20页
     ·财政分权第15-17页
     ·公共部门第17-19页
     ·公共品及其供给第19-20页
   ·论文结构第20-21页
   ·本文创新之处第21-24页
第2章 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激励:文献综述第24-40页
   ·传统的公共品供给规范分析第24-26页
   ·现代财政分权和公共品供给文献评述第26-35页
     ·第一代财政分权与公共产品供给理论评述第27-29页
     ·第二代财政分权与公共产品供给理论评述第29-32页
     ·新政治经济学与公共品供给理论评述第32-33页
     ·其他相关的研究第33-35页
   ·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的相关文献评述第35-40页
第3章 财政分权、公共部门与公共品供给激励第40-57页
   ·传统的公共品供给激励研究第40-43页
     ·集权下公共品的显示需求机制第40-42页
     ·分权下公共品的供给机制第42-43页
   ·分权改革中公共部门的激励机制第43-50页
     ·公共部门的激励机制特点第44-47页
     ·公共部门的激励方式第47-50页
   ·财政分权与公共部门激励第50-54页
     ·分权的合约理论基础第50-53页
     ·分权下公共部门的激励机制第53-54页
   ·公共品供给的其他相关影响因素第54-57页
第4章 财政分权、地区增长差异与公共品供给激励第57-75页
   ·公共品供给质的考察:分权与转型中的福利增进第58-63页
     ·分权与软预算约束的硬化—DM模型第58-62页
     ·DM模型与转型中的福利问题第62-63页
   ·公共品供给量的考察:分权与转型中的公共品供给第63-64页
   ·分权下公共品供给激励:一个质与量结合的理论模型第64-69页
     ·模型的构建第65-67页
     ·模型的推导及其含义第67-69页
   ·模型对中国转型经济的解释第69-75页
第5章 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中国的体制变迁第75-106页
   ·中国社会的结构性特征: M型组织第75-76页
   ·中国财政分权体制的几个阶段性变迁第76-89页
     ·改革开放前财政分权体制的变迁第77-81页
     ·改革开放后财政分权体制的变迁第81-89页
   ·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财权和事权的匹配第89-100页
     ·支出责任的划分第90-93页
     ·中国财政体制中财权和事权的划分第93-100页
   ·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的国际比较第100-102页
     ·以单一制国家为例第101页
     ·以联邦制国家为例第101-102页
   ·财政分权体制变迁引发的公共品供给激励问题第102-106页
第6章 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激励: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的理论模型第106-124页
   ·政府偏好、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第106-108页
   ·文献回顾:两种分析框架第108-110页
     ·基于政府偏好一致的分析框架第108-109页
     ·基于政府偏好不一致的分析框架第109-110页
   ·地区差异、政府偏好不一致与公共品供给第110-118页
     ·经济发展初期政府间的博弈第111-115页
     ·经济增长与政府间的博弈第115-118页
   ·理论模型对经验事实的解释和启示第118-124页
第7章 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激励: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的实证研究第124-142页
   ·实证分析的理论基础第124-125页
   ·分权与公共品供给: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第125-127页
   ·指标选择与实证方法第127-132页
     ·指标选择第127-130页
     ·实证方法第130-132页
   ·样本、数据和实证结果第132-139页
     ·样本和数据第132页
     ·描述性统计第132-135页
     ·回归结果第135-139页
   ·实证结论第139-142页
第8章 政策建议第142-153页
   ·进一步的分权式改革第142-145页
     ·公共部门的改革第142-144页
     ·政府考核机制的改革第144-145页
   ·财政分权的机制设计第145-153页
     ·财政支出的设计第145-146页
     ·财政收入的设计第146-149页
     ·转移支付的设计第149-150页
     ·预算制度的设计第150-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63页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63-164页
后记第164-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代中国银行监管制度研究(1897-1949)
下一篇:预算监督与民主成长:全国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的政治学分析(1978-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