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3页 |
导论 | 第13-36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 | 第13-16页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23页 |
三、目前研究的不足 | 第23-25页 |
四、本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手段、技术路线及创新性分析 | 第25-27页 |
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理论分析 | 第27-36页 |
第一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基本情况分析 | 第36-70页 |
第一节 相关研究对象界定 | 第36-44页 |
一、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界定 | 第36页 |
二、延安时期界定 | 第36-37页 |
三、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界定 | 第37-40页 |
四、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 第40-44页 |
第二节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代表人物分析 | 第44-70页 |
一、地缘分析 | 第44-47页 |
二、思想背景分析 | 第47-48页 |
三、家庭背景分析 | 第48页 |
四、教育背景分析 | 第48页 |
五、知识结构分析 | 第48-70页 |
第二章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条件 | 第70-81页 |
第一节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 第70-76页 |
一、指导全国抗战的需要 | 第70-71页 |
二、武装干部队伍的需要 | 第71-72页 |
三、加强边区建设的需要 | 第72-73页 |
四、推动新启蒙运动和文化建设的需要 | 第73-76页 |
五、批判教条主义的需要 | 第76页 |
第二节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利条件 | 第76-81页 |
一、外部环境相对稳定 | 第77-79页 |
二、教育宣传环境相对改善 | 第79-81页 |
第三章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 | 第81-101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 | 第81-91页 |
一、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学生是当务之急 | 第81-82页 |
二、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干部是重中之重 | 第82-87页 |
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是力量源泉 | 第87-89页 |
四、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 第89-91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活动 | 第91-97页 |
一、宣传活动的原则 | 第91页 |
二、宣传活动的方法 | 第91-92页 |
三、宣传活动的特点 | 第92-97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活动 | 第97-101页 |
第四章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 | 第101-125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 第101-106页 |
一、哲学大众化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 第101-104页 |
二、哲学大众化评价 | 第104-106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众化 | 第106-109页 |
一、政治经济学大众化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 第106-108页 |
二、政治经济学大众化的特点 | 第108-109页 |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 | 第109-111页 |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必要性 | 第109页 |
二、灌输革命理论 | 第109-110页 |
三、培养政治意识 | 第110-111页 |
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评价 | 第111页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大众化 | 第111-114页 |
一、史学大众化代表人物及其成果 | 第111-112页 |
二、史学大众化评价 | 第112-114页 |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大众化 | 第114-122页 |
一、文艺大众化的提出 | 第114-115页 |
二、文艺大众化的必要性 | 第115-116页 |
三、文艺大众化的成就 | 第116-119页 |
四、马克思主义文艺大众化实现的特点 | 第119-122页 |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奠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础 | 第122-125页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成就 | 第122-123页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 | 第123-125页 |
第五章 延安时期各场域间知识分子在互动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25-158页 |
第一节 从全国视角看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 | 第125-126页 |
第二节 边区外知识分子背景分析 | 第126-134页 |
一、活跃在国统区和沦陷区的共产党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背景分析 | 第126-131页 |
二、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背景分析 | 第131-133页 |
三、国外进步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背景分析 | 第133-134页 |
第三节 各场域间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动实践 | 第134-146页 |
一、文学艺术大众化方面的互动 | 第134-137页 |
二、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大众化方面的互动 | 第137-140页 |
三、新闻出版领域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动 | 第140-145页 |
四、与外国籍知识分子力量的互动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45-146页 |
第四节 各场域间知识分子在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46-158页 |
一、在与反动文化逆流和奴化教育的斗争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 | 第147-152页 |
二、在与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潮的斗争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 | 第152-153页 |
三、在“学术中国化”思潮的论战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 | 第153-156页 |
四、在关于《中国之命运》的论战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 | 第156-158页 |
第六章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成就 | 第158-169页 |
第一节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158-162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 第158-159页 |
二、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形成 | 第159-160页 |
三、中国化马克主义理论的形成 | 第160-162页 |
第二节 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 第162页 |
第三节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62-165页 |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俗化 | 第163页 |
二、推动毛泽东思想大众化 | 第163-165页 |
第四节 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 | 第165-167页 |
一、促进抗日战争的胜利 | 第165-166页 |
二、促进解放战争的胜利 | 第166-167页 |
第五节 为新中国确立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奠定基础 | 第167-169页 |
第七章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 第169-187页 |
第一节 砺炼主体素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保证 | 第169-171页 |
一、坚定信仰,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正确方向 | 第169-170页 |
二、潜心钻研,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水平 | 第170页 |
三、普及文化,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 | 第170-171页 |
第二节 知识分子群体与党的领袖群体的合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力量 | 第171-175页 |
一、政治上尊重和关怀加速知识分子向马克思主义转化 | 第171-173页 |
二、知识分子群体与党的领袖群体合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73-175页 |
第三节 在实践中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 | 第175-179页 |
一、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阵地建设 | 第175-177页 |
二、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 | 第177-178页 |
三、注重结合实际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178-179页 |
第四节 整风的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助推器 | 第179-181页 |
一、促进知识分子角色转换 | 第180页 |
二、知识分子实现“改造者被改造” | 第180页 |
三、知识分子由“自发”转向“自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80-181页 |
第五节 重视与各场域间知识分子力量的互动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81-187页 |
一、使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赢得了新闻战线上“封锁与反封锁”的胜利 | 第182-184页 |
二、在客观上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更大范围内实现 | 第184-185页 |
三、促进全国性的抗日救亡活动和中国革命的发展 | 第185-187页 |
第八章 当代知识分子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 第187-220页 |
第一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挑战及其应对 | 第187-196页 |
一、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 第187-191页 |
二、实践领域的挑战 | 第191-196页 |
第二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 | 第196-210页 |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 | 第197-203页 |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阵地建设 | 第203-210页 |
第三节 当代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210-214页 |
一、“真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210-211页 |
二、“真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211-212页 |
三、“真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212-213页 |
四、“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213-214页 |
第四节 当代知识分子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 第214-217页 |
一、主旋律文化遭受着严峻挑战 | 第214-216页 |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 第216-217页 |
第五节 加强基层组织和文化团体建设,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基础 | 第217-220页 |
结语 | 第220-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24-234页 |
致谢 | 第234-2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