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黄姜资源及分布概述 | 第14-17页 |
·皂素的性质和药理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皂素产业国内外开发现状 | 第20-21页 |
·皂素的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皂素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皂素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及治理现状 | 第28-29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32页 |
第二章 皂素的分析检测方法 | 第32-38页 |
·分析仪器及试剂 | 第32-33页 |
·样品的分析测定 | 第33-36页 |
·薄层层析法 | 第33-34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皂素的含量 | 第34-36页 |
·重量法 | 第36页 |
·皂素熔点的测定 | 第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黄姜资源化制备皂素工艺研究 | 第38-62页 |
·主要试验材料、装置及仪器 | 第38-39页 |
·黄姜淀粉预分离制备皂素工艺研究 | 第39-48页 |
·工艺路线 | 第40页 |
·操作步骤 | 第40-41页 |
·黄姜淀粉中皂素携带量研究 | 第41页 |
·黄姜淀粉分离规律研究 | 第41-46页 |
·水解环节中酸用量对皂素收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优化工艺验证及传统工艺对比试验 | 第47-48页 |
·黄姜纤维素与皂素分离规律研究 | 第48-54页 |
·工艺过程 | 第48-49页 |
·操作步骤 | 第49页 |
·鲜姜纤维素中皂素携带量规律研究 | 第49-51页 |
·干姜纤维素中皂素携带量规律研究 | 第51-54页 |
·黄姜淀粉和纤维素预分离制备皂素组合工艺研究 | 第54-56页 |
·工艺路线 | 第54页 |
·操作步骤 | 第54-55页 |
·水解环节酸用量的考察 | 第55-56页 |
·验证试验结果 | 第56页 |
·黄姜中淀粉、纤维素和薯蓣皂苷的分布规律和分离原理探讨 | 第56-58页 |
·黄姜根茎植物基本组织结构 | 第56-57页 |
·淀粉的分布 | 第57页 |
·纤维素的分布 | 第57页 |
·薯蓣皂苷的分布 | 第57-58页 |
·薯蓣皂苷分离原理探讨 | 第58页 |
·小结 | 第58-62页 |
第四章 黄姜淀粉预分离生产皂素工业化放大研究 | 第62-74页 |
·试验材料、设备和场地 | 第62-63页 |
·工艺流程及操作 | 第63-65页 |
·试验过程研究 | 第65-68页 |
·试验结果 | 第68-69页 |
·产品收率及与传统工艺的对比 | 第69-70页 |
·废水处理指标及对比 | 第70-71页 |
·原料消耗及经济效益分析及对比 | 第71页 |
·小结 | 第71-74页 |
第五章 黄姜淀粉和纤维素的性能表征与应用研究 | 第74-92页 |
·黄姜淀粉颗粒结构与热性能分析 | 第74-83页 |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74页 |
·试验方法 | 第74页 |
·黄姜淀粉的颗粒形态(SEM) | 第74-76页 |
·黄姜淀粉的粒径分析 | 第76-79页 |
·黄姜淀粉颗粒的晶体结构分析(XRD) | 第79-82页 |
·黄姜淀粉的热性能分析(DSC) | 第82-83页 |
·黄姜淀粉的食用性和安全性分析 | 第83-87页 |
·黄姜淀粉产品质量检验 | 第83-84页 |
·黄姜淀粉中矿物质含量检测 | 第84-85页 |
·黄姜淀粉中氨基酸含量检测 | 第85-86页 |
·黄姜淀粉营养评价 | 第86-87页 |
·黄姜淀粉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 第87页 |
·黄姜纤维素的性能表征和分析 | 第87-91页 |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87页 |
·试验方法 | 第87-88页 |
·黄姜纤维素的微观形态分析(SEM) | 第88页 |
·黄姜纤维素的晶体结构分析(XRD) | 第88-89页 |
·黄姜纤维素的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89-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皂素生产废弃物制备有机肥研究 | 第92-98页 |
·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92页 |
·有机肥的检测分析方法 | 第92页 |
·黄姜生产皂素废水、废渣检测结果 | 第92页 |
·皂素生产废弃物制备有机肥研究 | 第92-94页 |
·工艺路线及操作步骤 | 第92-93页 |
·试验结果 | 第93-94页 |
·皂素生产废水废渣制备农作物专用肥研究 | 第94-96页 |
·不同农作物专用肥制备工艺 | 第94-95页 |
·试验结果 | 第95-96页 |
·小结 | 第96-98页 |
第七章 磨浆-超声法制备皂素新工艺研究 | 第98-118页 |
·主要仪器与材料 | 第98-99页 |
·不同提取方法的筛选和原理分析 | 第99-101页 |
·试验方法 | 第99-100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100-101页 |
·磨浆-超声法制备皂素优化工艺研究 | 第101-112页 |
·提取原理 | 第102页 |
·试验方法 | 第102-103页 |
·提取过程中影响因素的考察 | 第103-106页 |
·响应面分析法确立最佳工艺参数及拟合模型 | 第106-112页 |
·响应面分析法简介 | 第106-107页 |
·响应面试验因素水平确定 | 第107页 |
·响应值结果及其拟合模型 | 第107-109页 |
·等高线图和响应面图分析 | 第109-112页 |
·优化工艺和模型的验证以及与传统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112页 |
·皂素产品的结构表征与确认 | 第112-115页 |
·薄层层析法 | 第112-113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13-114页 |
·飞行质谱分析 | 第114页 |
·核磁共振分析 | 第114-115页 |
·小结 | 第115-118页 |
第八章 黄姜色素提取分离工艺及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 第118-140页 |
·主要试验材料及仪器 | 第118-119页 |
·提取分离工艺过程 | 第119页 |
·黄姜色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 第119-124页 |
·分析检测方法 | 第119-120页 |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120页 |
·提取过程的影响因素考察 | 第120-122页 |
·优化工艺条件研究 | 第122-124页 |
·油溶性色素研究 | 第124-128页 |
·油溶性色素的分离精制 | 第124页 |
·油溶性色素的色价测定 | 第124-125页 |
·油溶性色素的鉴别 | 第125-126页 |
·油溶性色素稳定性研究 | 第126-128页 |
·水溶性色素研究 | 第128-138页 |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28-129页 |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 第129-130页 |
·吸附等温曲线及模型 | 第130-133页 |
·吸附动力学方程及模型 | 第133-136页 |
·吸附热力学参数 | 第136-138页 |
·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40-144页 |
·结论 | 第140-141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41-142页 |
·展望和改进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52-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