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硒与重金属的表生地球化学及环境效应
|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5页 |
| 致谢 | 第15-2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23-34页 |
| ·黑色岩系的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 ·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方案 | 第27-34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29页 |
| ·选题依据和研究目标 | 第29-31页 |
| ·研究方案及完成的工作量 | 第31-34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地理地质背景 | 第34-45页 |
| ·自然地理 | 第34-35页 |
| ·地理位置 | 第34-35页 |
| ·气候特征 | 第35页 |
| ·地质背景 | 第35-45页 |
| ·地层 | 第35-39页 |
| ·构造 | 第39-42页 |
| ·岩浆岩 | 第42-43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43-45页 |
| 第三章 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和沉积环境 | 第45-56页 |
| ·区域寒武系地层划分 | 第45-49页 |
| ·下寒武统地层对比与层序划分 | 第45-46页 |
| ·东西带地层剖面对比研究 | 第46-49页 |
| ·古地理和沉积环境 | 第49-56页 |
| ·古地理环境 | 第49-50页 |
| ·沉积模式 | 第50-51页 |
| ·沉积相 | 第51-53页 |
| ·沉积环境 | 第53-56页 |
| 第四章 黑色岩系中石煤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56-76页 |
|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 ·浙西地区黑色岩系石煤中的氧化物 | 第57页 |
| ·浙西地区黑色岩系微量元素及参数特征 | 第57-64页 |
| ·浙西地区东西带地球化学的差异性 | 第64-74页 |
| ·西带地球化学特征 | 第66-68页 |
| ·东带地球化学特征 | 第68-74页 |
| ·小结 | 第74-76页 |
| 第五章 黑色岩系表生作用地球化学特征 | 第76-96页 |
| ·源岩风化剖面特征 | 第76-77页 |
| ·源岩风化过程中元素迁移富集特征 | 第77-94页 |
| ·小结 | 第94-96页 |
| 第六章 黑色岩系中石煤的淋溶特征 | 第96-111页 |
| ·石煤堆的基本特征 | 第96-9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97-99页 |
|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第97-98页 |
| ·淋滤实验与测试 | 第98-99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9-110页 |
| ·滤出液化学性质的变化特征 | 第99-101页 |
| ·石煤中微量元素的释放特征 | 第101-110页 |
| ·小结 | 第110-111页 |
| 第七章 富硒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111-130页 |
| ·样品采集、分析与测试 | 第113-114页 |
| ·富硒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 第114-128页 |
| ·东带典型富硒区 | 第114-117页 |
| ·西带典型富硒区 | 第117-120页 |
| ·影响富硒区土壤硒有效性的因子分析 | 第120-124页 |
| ·土壤类型对硒与重金属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 ·土壤硒与重金属形态分析 | 第125-126页 |
| ·东西带典型富硒区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第126-128页 |
| ·小结 | 第128-130页 |
| 第八章 生态系统中硒和重金属的环境效应 | 第130-150页 |
| ·矿坑水和地表水 | 第130-132页 |
| ·农作物 | 第132-137页 |
| ·硒和重金属的生态环境效应 | 第137-142页 |
| ·东带环境效应 | 第137-139页 |
| ·西带环境效应 | 第139-142页 |
| ·黑色岩系地区富硒土壤的形成模式 | 第142-144页 |
| ·硒和重金属的迁移模式 | 第144-148页 |
| ·硒的迁移模式 | 第144-146页 |
| ·重金属迁移模式 | 第146-148页 |
| ·小结 | 第148-150页 |
|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存在问题 | 第150-154页 |
| ·主要结论 | 第150-152页 |
| ·问题与思考 | 第152-1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4-16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63-165页 |
| 一、完成的项目 | 第163页 |
| 二、制定的标准 | 第163页 |
| 三、出版的专著 | 第163页 |
| 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3-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