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致谢 | 第12-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4页 | 
| ·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 第17-23页 | 
| ·线粒体与线粒体基因组本基因组 | 第17-20页 | 
| ·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 ·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及应用价值 | 第21-23页 | 
| ·鳞翅目昆虫的分类地位及全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概况 | 第23-27页 | 
| ·昆虫纲简介 | 第23-24页 | 
| ·鳞翅目昆虫简介 | 第24页 | 
| ·黑纹粉蝶和樟蚕 | 第24-25页 | 
| ·蝶蛾类与人类的关系 | 第25页 | 
| ·鳞翅目昆虫全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 ·线粒体基因组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27-32页 | 
| ·分子系统学简介 | 第27-28页 | 
| ·基因树的构建方法 | 第28-31页 | 
| ·线粒体基因组在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页 | 
| ·本研究的实验方案 | 第32-34页 | 
| 第二章 黑纹粉蝶和樟蚕线粒体全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34-53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 ·昆虫样品采集 | 第34-35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52页 | 
| ·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组成 | 第39-44页 | 
| ·蛋白质编码基因分析 | 第44-45页 | 
| ·tRNA基因及结构预测 | 第45-51页 | 
| ·rRNA基因注释及分析 | 第51页 | 
| ·AT富含区 | 第51-52页 | 
| ·讨论 | 第52-53页 | 
| 第三章 鳞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比较研究 | 第53-79页 | 
|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 ·鳞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整体比较 | 第53页 | 
| ·鳞翅目昆虫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比较 | 第53页 | 
| ·鳞翅目昆虫线粒体组rrnL和rrnS基因之间的序列同源性比较 | 第53页 | 
| ·鳞翅目昆虫线粒体组tRNA基因二级结构的比较 | 第53页 | 
| ·鳞翅目昆虫线粒体组AT富含区比较分析 | 第53-5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4-77页 | 
| ·鳞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整体比较 | 第54-59页 | 
| ·鳞翅目昆虫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比较和分析 | 第59-69页 | 
| ·鳞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tRNA基因二级结构的比较与分析 | 第69-70页 | 
| ·鳞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rRNA基因的比较与分析 | 第70-72页 | 
| ·鳞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AT富含区比较 | 第72-77页 | 
| ·讨论 | 第77-79页 | 
| 第四章 基于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鳞翅目昆虫系统发育关系 | 第79-8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 ·外群的选择 | 第79页 | 
| ·参考数据序列来源 | 第79-80页 | 
| ·序列比对和组成分析 | 第80页 | 
| ·系统发生树的构建 | 第8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0-88页 | 
| ·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及数据集组成分析 | 第80-81页 | 
| ·系统发生分析 | 第81-82页 | 
| ·鳞翅目昆虫分子系统发育的最适基因选择 | 第82-88页 | 
| ·讨论 | 第88-89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9-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107页 | 
| 附录 已测出昆虫纲线粒体基因组统计表 | 第107-10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