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传播--以“电视文学”为中心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2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3 研究的重点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1章 文学传播的新方式 | 第11-20页 |
·文学类电视节目兴起的背景 | 第11-13页 |
·电视诗文类节目的传播 | 第13-15页 |
·读书类节目的传播 | 第15-17页 |
·文学批评类节目的传播 | 第17-20页 |
第2章 电视传播形态对文学的改造 | 第20-28页 |
·电视节目对文学的重构 | 第20-22页 |
·电视影像的重述性质 | 第20-21页 |
·电视文学的"互文"性 | 第21-22页 |
·电视节目时间对文学的形塑 | 第22-25页 |
·时间对文学节目的限制 | 第22-23页 |
·时间对文学节目意义的筹划 | 第23-25页 |
·电视节目形态中文学话语叙述模式的转变 | 第25-28页 |
·电视语言与文本语言的矛盾关系 | 第25-26页 |
·文学节目的叙述语言转换 | 第26-28页 |
第3章 电视传媒的文学接受研究 | 第28-37页 |
·作者的"复活" | 第28-30页 |
·单向接受向互动接受的转变 | 第30-32页 |
·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交流模式 | 第30-31页 |
·互动的双向交流模式 | 第31-32页 |
·创作主体的多元化 | 第32-37页 |
·受众参与式节目 | 第32-35页 |
·受众参与的重要性 | 第35-37页 |
第4章 文学电视化传播的负面效应 | 第37-42页 |
·媒介转换对文学的影响 | 第37-39页 |
·文字传播空间的缩小 | 第37-38页 |
·文学语言能指的弱化 | 第38-39页 |
·媒介转换对受众的影响 | 第39-42页 |
·受众的被动与个性的消解 | 第39-40页 |
·受众想像力的限制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