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中文文摘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四、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 | 第17-19页 |
五、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9-20页 |
第一章 中学体育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的理论探讨 | 第20-34页 |
第一节 中学体育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的概念界定 | 第20-24页 |
一、“非言语行为”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二、“教师非言语行为”概念的界定 | 第22页 |
三、对“体育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的定义 | 第22-24页 |
第二节 中学体育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的具体动作类型 | 第24-31页 |
一、示范动作 | 第24-26页 |
二、眼睛动作 | 第26-27页 |
三、手势 | 第27-28页 |
四、辅助语言和类语言 | 第28-29页 |
五、姿势 | 第29-30页 |
六、人际距离 | 第30-31页 |
第三节 中学体育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的功能表现 | 第31-33页 |
第四节 中学体育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理论结构模型的构建 | 第33-34页 |
第二章 中学体育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34-42页 |
第一节 中学体育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调查问卷的编制过程 | 第34-35页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第三节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37-40页 |
一、内容效度的检验 | 第37-38页 |
二 信度的检验 | 第38-40页 |
第四节 结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中学体育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观察表的设计及使用说明 | 第42-50页 |
第一节 中学体育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观察表的设计 | 第42-47页 |
一、观察内容的确定 | 第42-45页 |
二、中学体育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正式观察表的确定 | 第45-47页 |
第二节 中学体育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观察表使用说明 | 第47-50页 |
一、中学体育教师非言语行为观察表的应用范围 | 第47-48页 |
二、中学体育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观察表的使用要求 | 第48-50页 |
第四章 中学体育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观察表的初步应用 | 第50-60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50-51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5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50-51页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51-59页 |
一、中学体育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51-52页 |
二、中学体育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的功能 | 第52-53页 |
三、对中学体育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具体表现形式的分析 | 第53-57页 |
四、对中学体育教师非言语教学行为功能类型的分析 | 第57-59页 |
第三节 结论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研究展望与启示 | 第60-62页 |
第一节 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第二节 本次研究的启示 | 第61页 |
第三节 本次观察研究的不足与缺陷 | 第61-62页 |
附录1 | 第62-64页 |
附录2 | 第64-66页 |
附录3 | 第66-68页 |
附录4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