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我国土壤铝毒概况 | 第13页 |
·铝对植物的毒害 | 第13-19页 |
·不同铝形态对植物的毒害 | 第13-14页 |
·铝毒害的作用部位 | 第14-15页 |
·铝对植物的生理特性影响 | 第15-17页 |
·植物体内铝的分布 | 第17-18页 |
·植物铝毒害的鉴定 | 第18-19页 |
·植物解铝毒生理机制 | 第19-23页 |
·外部排斥机制 | 第20-22页 |
·内部耐受机制 | 第22-23页 |
·本次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2 大豆根系对短期酸铝处理的生理响应 | 第25-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材料与处理 | 第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9页 |
·酸铝对大豆根系生长的影响 | 第27页 |
·酸铝对大豆根系重量的影响 | 第27-30页 |
·酸铝对大豆根系质膜透性的影响 | 第30页 |
·酸铝对大豆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30-34页 |
·酸铝对大豆根系根尖相对铝含量的影响 | 第34页 |
·酸铝对大豆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r)的影响 | 第34页 |
·酸铝对大豆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 第34页 |
·酸铝对大豆根系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 | 第34-39页 |
·酸铝对大豆根系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 | 第39页 |
·讨论 | 第39-42页 |
3 大豆根系对短期和长期铝处理的生理响应比较 | 第42-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材料与处理 | 第42-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数据分析 | 第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铝毒胁迫对大豆根系、茎叶部分干重的影响 | 第43-44页 |
·铝毒胁迫对大豆根系形态的影响 | 第44-48页 |
·铝毒胁迫对大豆根尖、根毛区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48页 |
·铝毒胁迫对大豆根系质膜透性的影响 | 第48页 |
·讨论 | 第48-50页 |
4 运用FTIR结合热重(差热)技术对大豆铝毒害的鉴定 | 第50-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材料与处理 | 第50-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页 |
·数据分析 | 第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不同铝浓度下大豆根系铝含量的比较 | 第51-52页 |
·不同铝浓度下大豆根系的红外光谱比较 | 第52-53页 |
·不同铝浓度下大豆根系的热重-差热比较 | 第53-55页 |
·讨论 | 第55-57页 |
5 铝胁迫下大豆根尖细胞铝的微区分布与耐铝性分析 | 第57-6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7-58页 |
·材料与处理 | 第57-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页 |
·数据分析 | 第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6页 |
·铝对大豆根尖亚细胞结构的影响 | 第58-59页 |
·铝在大豆根尖的微区分布特点 | 第59-64页 |
·铝在大豆根系的亚细胞分布特点 | 第64页 |
·铝与其他元素微区分布间的关系 | 第64-65页 |
·铝对大豆根系生长的影响 | 第65-66页 |
·讨论 | 第66-68页 |
6 研究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