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 第2章 钢轨焊接区轮轨动力学分析模型 | 第20-37页 |
| ·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 | 第20-21页 |
| ·车辆系统模型 | 第21-23页 |
| ·轨道系统模型 | 第23-27页 |
| ·钢轨振动方程 | 第23-26页 |
| ·轨枕振动方程 | 第26页 |
| ·道床振动方程 | 第26-27页 |
| ·系统振动方程的矩阵形式 | 第27-33页 |
| ·轮轨相互作用关系 | 第33页 |
| ·数值积分方法 | 第33-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3章 理想焊接接头不平顺激扰下的轮轨动力响应 | 第37-52页 |
| ·动力学仿真计算条件 | 第37-39页 |
| ·模型参数 | 第37-38页 |
| ·焊接接头位置 | 第38-39页 |
| ·谐波不平顺激扰下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39-42页 |
| ·谐波不平顺激扰数学模型 | 第39-40页 |
| ·谐波不平顺激扰下的系统动力响应分析 | 第40-42页 |
| ·叠加不平顺激扰下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42-45页 |
| ·叠加不平顺激扰数学模型 | 第42-43页 |
| ·叠加不平顺与谐波不平顺激扰下的动力响应对比 | 第43-45页 |
| ·两种钢轨模型的对比 | 第45-51页 |
| ·谐波不平顺激扰下的响应对比 | 第45-49页 |
| ·叠加不平顺激扰下的响应对比 | 第49-50页 |
| ·对比结论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4章 地铁焊接接头不平顺测试及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52-67页 |
| ·焊接接头不平顺现场测试及数据分析 | 第52-54页 |
| ·分析模型及模型参数 | 第54-56页 |
| ·实测不平顺激扰下的动力响应初步分析 | 第56-61页 |
| ·轮轨力响应 | 第56-57页 |
| ·钢轨—轨枕反力响应 | 第57-59页 |
| ·轮对与钢轨振动响应 | 第59-61页 |
| ·焊接接头几何不平顺与轮轨力响应间的关系 | 第61-66页 |
| ·实测焊接接头不平顺与轮轨力响应间的关系 | 第61-63页 |
| ·三种几何不平顺激扰下的轮轨力响应对比 | 第63-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5章 实测焊接接头不平顺激扰下轮轨动力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7-85页 |
| ·行车速度的影响 | 第67-70页 |
| ·不平顺波深的影响 | 第70-74页 |
| ·不同波深的实测不平顺 | 第70-72页 |
| ·不同波深的谐波不平顺 | 第72-74页 |
| ·不平顺波长的影响 | 第74-78页 |
| ·不同波长的谐波不平顺 | 第75-76页 |
| ·不同波长的实测不平顺 | 第76-78页 |
| ·焊接接头位置的影响 | 第78页 |
| ·轨枕间距的影响 | 第78-80页 |
| ·钢轨质量的影响 | 第80-82页 |
| ·轨道结构形式的影响 | 第82-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 第6章 扣件及轨下胶垫弹性对轮轨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85-102页 |
| ·轨下胶垫弹性的影响 | 第85-89页 |
| ·个别胶垫老化对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89-91页 |
| ·接头区高弹性轨下胶垫数目对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91-93页 |
| ·扣件失效对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93-101页 |
| ·扣件失效模型 | 第93-94页 |
| ·仅考虑扣件失效 | 第94-96页 |
| ·考虑扣件失效与接头不平顺共同作用 | 第96-10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1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硏项目情况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