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中间折返站布置图型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第2章 城市轨道交通中间折返站站型研究 | 第21-29页 |
| ·渡线折返 | 第21-23页 |
| ·单渡线折返 | 第22页 |
| ·双渡线折返 | 第22-23页 |
| ·交叉渡线折返 | 第23页 |
| ·折返线折返 | 第23-26页 |
| ·单折返线折返 | 第23-25页 |
| ·双折返线折返 | 第25页 |
| ·混合式折返线 | 第25-26页 |
| ·立交折返 | 第26-27页 |
| ·城市轨道交通中间折返站设计特点 | 第27页 |
| ·站型适应性分析 | 第27-29页 |
| 第3章 高速铁路中间折返站研究及其作业分析 | 第29-48页 |
| ·高速铁路中间折返站研究 | 第29-32页 |
| ·中间折返站设备组成 | 第29页 |
| ·中间折返站布置要求 | 第29-30页 |
| ·中间折返站咽喉布置 | 第30-32页 |
| ·中间折返站站型 | 第32-40页 |
| ·一般中间站站型 | 第32页 |
| ·一般中间站折返方式 | 第32-33页 |
| ·有折返作业的中间站站型 | 第33-34页 |
| ·有折返作业的中间站折返方式 | 第34-36页 |
| ·折返线折返站型 | 第36-37页 |
| ·折返线折返方式 | 第37页 |
| ·立交折返站站型 | 第37-38页 |
| ·立交折返方式 | 第38-39页 |
| ·立交线折返站站型 | 第39-40页 |
| ·中间折返站作业内容及时间 | 第40-48页 |
| ·中间折返站作业内容 | 第40-41页 |
| ·列车技术作业时间计算 | 第41-44页 |
| ·车站接发车间隔时间 | 第44-45页 |
| ·列车作业时间 | 第45-48页 |
| 第4章 高速铁路中间折返站到发线和进路优化模型 | 第48-60页 |
| ·到发线使用原则 | 第48-49页 |
| ·中间折返车站进路描述 | 第49-53页 |
| ·进路和道岔关系描述 | 第53-54页 |
| ·到发线和进路优化模型构建 | 第54-60页 |
| ·模型假设 | 第54页 |
| ·变量及符号说明 | 第54页 |
| ·目标函数 | 第54-55页 |
| ·约束条件说明 | 第55-57页 |
| ·进路和到发线、道岔占用关系 | 第57-58页 |
| ·中间折返站作业模型 | 第58-60页 |
| 第5章 高速铁路车站能力分析及仿真模型研究 | 第60-77页 |
| ·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及适应性分析 | 第60-62页 |
| ·全日到发线通过能力 | 第60-61页 |
| ·咽喉通过能力 | 第61-62页 |
| ·折返能力定义及适应性分析 | 第62-63页 |
| ·高速铁路折返能力直接计算分析 | 第63-70页 |
| ·正线折返能力分析 | 第63-66页 |
| ·折返线折返能力分析 | 第66-67页 |
| ·立交折返折返能力分析 | 第67-68页 |
| ·折返线折返与立交折返能力比较 | 第68-70页 |
| ·中间折返站仿真系统研究 | 第70-71页 |
| ·中间折返站仿真模型结构 | 第71-72页 |
| ·仿真数据分析 | 第72-77页 |
| 结论 | 第77-78页 |
| 一、成果及结论 | 第77页 |
| 二、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