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4页 |
·正丁醇简介 | 第7-8页 |
·正丁醇的理化性质 | 第7页 |
·正丁醇的用途 | 第7-8页 |
·正丁醇的生产方法 | 第8页 |
·发酵法生产丁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8-12页 |
·菌种选育的研究 | 第9-10页 |
·α-淀粉酶的研究 | 第10页 |
·发酵原料的研究 | 第10-11页 |
·代谢调控的研究 | 第11-12页 |
·发酵工艺的研究 | 第12页 |
·立题意义 | 第12-13页 |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4-19页 |
·材料 | 第14-16页 |
·出发菌株 | 第14页 |
·培养基 | 第14页 |
·主要试剂 | 第14-15页 |
·主要仪器 | 第15-16页 |
·方法 | 第16-19页 |
·厌氧培养方法 | 第16页 |
·厌氧培养条件 | 第16页 |
·菌落直径测量方法 | 第16页 |
·紫外诱变方法 | 第16-17页 |
·亚硝酸诱变方法 | 第17页 |
·增强菌株的丁醇耐受性的方法 | 第17页 |
·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17页 |
·美蓝褪色时间的测定 | 第17页 |
·α-淀粉酶粗酶液的制备 | 第17页 |
·α-淀粉酶酶活测定方法 | 第17-18页 |
·木薯成分的测定方法 | 第18页 |
·木薯预处理方法 | 第18页 |
·废液处理方法 | 第18页 |
·溶剂分析方法 | 第18页 |
·残糖量测定方法 | 第18页 |
·生物量测定方法 | 第18-1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19-42页 |
·诱变育种 | 第19-23页 |
·诱变育种思路 | 第19页 |
·紫外线最适诱变剂量的选择 | 第19页 |
·亚硝酸最适诱变剂量的选择 | 第19-20页 |
·诱变育种结果 | 第20-21页 |
·丁醇耐受性菌株的筛选 | 第21-22页 |
·C.acetobutylicum BR8-1 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22-23页 |
·出发菌株与诱变菌株透明圈比较 | 第23页 |
·C. acetobutylicumBR8-1 的 α-淀粉酶的变化 | 第23-26页 |
·C. acetobutylicum BR8-1α-淀粉酶的变化 | 第23-24页 |
·分解代谢产物对C.acetobutylicum BR8-1α-淀粉酶的影响 | 第24页 |
·不同浓度葡萄糖对C.acetobutylicum BR8-1α-淀粉酶的影响 | 第24-26页 |
·不同时间添加葡萄糖对C. acetobutylicum BR8-1α-淀粉酶的影响 | 第26页 |
·以木薯为原料丙酮丁醇发酵条件优化 | 第26-34页 |
·木薯预处理条件的优化 | 第26-28页 |
·培养基初始pH 对丙酮丁醇发酵的影响 | 第28-29页 |
·温度对丙酮丁醇发酵的影响 | 第29-30页 |
·接种量对丙酮丁醇发酵的影响 | 第30页 |
·种龄对丙酮丁醇发酵的影响 | 第30-31页 |
·木薯醪浓度对丙酮丁醇发酵的影响 | 第31页 |
·麸皮浓度对丙酮丁醇发酵的影响 | 第31-32页 |
·其它氮源对丙酮丁醇发酵的影响 | 第32-33页 |
·废液添加量对丙酮丁醇发酵的影响 | 第33-34页 |
·验证试验 | 第34页 |
·中性红和乙酸钠对丁醇代谢调控的初步研究 | 第34-39页 |
·中性红对代谢的调控 | 第34-36页 |
·乙酸钠对代谢的调控 | 第36-39页 |
·讨论 | 第39-42页 |
·筛选方法的创新 | 第39-40页 |
·C. acetobutylicumBR8-1 α-淀粉酶的调控 | 第40页 |
·以木薯为原料生产丙酮丁醇 | 第40-41页 |
·中性红和乙酸钠对丙酮丁醇梭菌代谢的调控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2页 |
·课题展望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