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汇 | 第8-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资料和方法 | 第13-20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1 诊断标准 | 第13页 |
1.2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1.3 排除标准 | 第13-14页 |
1.4 剔除标准 | 第14页 |
1.5 脱落标准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9页 |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第14页 |
2.2 治疗方法 | 第14-15页 |
2.3 观察内容 | 第15-18页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8-19页 |
3 统计学分析 | 第19页 |
4 伦理学要求 | 第19-20页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第20-28页 |
1 一般情况 | 第20页 |
2 疗效评价 | 第20-23页 |
2.1 总体疗效 | 第20-21页 |
2.2 中医证候疗效 | 第21-23页 |
3 临床症状和体征 | 第23-25页 |
4 实验室指标变化 | 第25-27页 |
4.1 治疗前后两组ESR、CRP、RF、抗CCP抗体变化 | 第25-26页 |
4.2 治疗前后两组IL-1β、IL-2R、IL-6 变化 | 第26页 |
4.3 治疗前后两组IL-8、IL-10、TNF-α变化 | 第26-27页 |
5 安全性检测 | 第27-28页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28-47页 |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 第28-35页 |
1.1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 第28页 |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 | 第28-29页 |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实验室指标 | 第29-30页 |
1.4 类风湿关节炎的动物模型 | 第30-32页 |
1.5 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治疗药物 | 第32-34页 |
1.6 小结 | 第34-35页 |
2 祖国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 第35-40页 |
2.1 病名 | 第35页 |
2.2 病因病机 | 第35-36页 |
2.3 辨证分型 | 第36-37页 |
2.4 各医家经验方 | 第37-38页 |
2.5 单味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38-40页 |
3 补肾通络方的组方依据 | 第40-41页 |
4 补肾通络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41-42页 |
5 补肾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 第42-46页 |
5.1 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 | 第42页 |
5.2 临床症状和体征 | 第42-43页 |
5.3 实验室指标的观察 | 第43-45页 |
5.4 安全性指标的观察 | 第45-46页 |
6 结论 | 第46页 |
7 问题与展望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附录一:文献综述 ANCA、IL-1、IL-6、TNF-α四项检测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第54-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二:论著 | 第64-71页 |
附录三: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第71-72页 |
附录四:知情同意书 | 第72-73页 |
附录五:伦理 | 第73-74页 |
附录六:病例报告表 | 第74-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