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 立题意义 | 第10-11页 |
3 研究思路 | 第11-14页 |
3.1 藿苓生肌颗粒的处方分析和特征属性的提取 | 第11页 |
3.2 基于特征属性的安慰剂相似性评价方法 | 第11-12页 |
3.3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制剂工艺研究 | 第12页 |
3.4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质量标准研究 | 第12-14页 |
第一章 藿苓生肌颗粒的处方分析和特征属性的提取 | 第14-1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4页 |
1.1 仪器 | 第14页 |
1.2 试药 | 第14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14-19页 |
2.1 人工评价样品的制备 | 第14页 |
2.2 人工评价的实施 | 第14-15页 |
2.3 藿苓生肌颗粒的处方工艺分析 | 第15页 |
2.4 藿苓生肌颗粒的特征属性提取 | 第15-16页 |
2.5 藿苓生肌颗粒处方特征属性来源辨析 | 第16-17页 |
2.6 分析与讨论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基于特征属性的安慰剂相似性评价方法 | 第19-2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1.1 仪器 | 第19页 |
1.2 试药 | 第19页 |
1.3 数据处理软件 | 第19-20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0-29页 |
2.1 健康志愿者人工评价试验设计 | 第20页 |
2.2 相似度计算 | 第20页 |
2.3 剂型特征属性相似性评价 | 第20-21页 |
2.4 视觉特征属性相似性评价 | 第21-25页 |
2.5 味道相似性评价 | 第25-29页 |
第三章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的制剂工艺研究 | 第29-5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1.1 仪器 | 第29页 |
1.2 材料 | 第29-30页 |
1.3 数据处理软件 | 第30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0-54页 |
2.1 受试制剂提取物加入方案考察 | 第30-32页 |
2.2 基于颜色模拟的处方筛选 | 第32-34页 |
2.3 基于辅料物理性质对填充性相关辅料筛选 | 第34-41页 |
2.4 基于味道模拟的辅料筛选 | 第41-44页 |
2.5 基于气味模拟的处方筛选 | 第44页 |
2.6 安慰剂制剂工艺研究 | 第44-51页 |
2.7 安慰剂处方和工艺研究小结 | 第51-52页 |
2.8 安慰剂样品的制备 | 第52页 |
2.9 分析与讨论 | 第52-54页 |
第四章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质量标准研究 | 第54-7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1.1 仪器 | 第54页 |
1.2 材料 | 第54页 |
1.3 数据处理软件 | 第54-55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55-76页 |
2.1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通用性质量控制 | 第55页 |
2.2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适用性质量控制 | 第55-60页 |
2.3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相似性质量控制 | 第60-71页 |
2.4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的安全性质量控制 | 第71页 |
2.5 藿苓生肌颗粒安慰剂的质量控制方案 | 第71-74页 |
2.6 分析与讨论 | 第74-76页 |
全文总结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临床试验用中药安慰剂设计和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 第8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附录二 :藿苓生肌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 第93-96页 |
附录三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107页 |
已发表文章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