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水稻雌雄不育突变体MFS-Z9的形态特征和遗传定位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46页 |
1 引言 | 第14页 |
2 植物雌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 第14-24页 |
·植物雌性不育的特征和类型 | 第16-17页 |
·植物雌性不育的特征 | 第16-17页 |
·植物雌性不育的类型 | 第17页 |
·植物雌性不育的生物学、遗传学研究 | 第17-19页 |
·植物雌性不育的生理生化机制 | 第19-20页 |
·同功酶与植物雌性不育 | 第19页 |
·物质代谢与植物雌性不育 | 第19-20页 |
·植物生长物质与植物雌性不育 | 第20页 |
·水稻雌性不育的细胞生物学基础 | 第20-23页 |
·水稻雌蕊的发育和结构 | 第20-21页 |
·水稻胚囊的发育过程 | 第21页 |
·水稻的开花、传粉和受精 | 第21-22页 |
·子实的发育和成熟 | 第22-23页 |
·控制水稻雌蕊发育的关键基因 | 第23-24页 |
3 植物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 第24-38页 |
·植物雄性不育的特征及类型 | 第24-27页 |
·植物雄性不育的特征 | 第24-25页 |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 | 第25-27页 |
·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物学、遗传学研究 | 第27-28页 |
·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基础 | 第28-32页 |
·酶活性与植物雄性不育 | 第28-29页 |
·物质代谢系统与植物雄性不育 | 第29-30页 |
·植物信号转导与植物雄性不育 | 第30-32页 |
·水稻雄性不育的细胞生物学基础 | 第32-34页 |
·水稻花药的发育和结构 | 第32-33页 |
·水稻花药的发育过程 | 第33-34页 |
·花粉败育时期研究 | 第34页 |
·控制水稻雄蕊发育的关键基因 | 第34-38页 |
·绒毡层发育异常与水稻雄性不育 | 第35-36页 |
·减数分裂异常与水稻雄性不育 | 第36-37页 |
·水稻雄性不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 第37-38页 |
4. 水稻基因定位 | 第38-45页 |
·非整倍体法 | 第38-39页 |
·标记基因法 | 第39页 |
·相互易位法 | 第39-40页 |
·分子标记法 | 第40-43页 |
·质量性状的基因定位 | 第41-42页 |
·数量性状的基因定位及其方法 | 第42-43页 |
·生物信息学中有关数据库 | 第43-45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5-46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46-51页 |
1. 水稻材料 | 第4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6-51页 |
·杂交鉴定 | 第46页 |
·花粉育性鉴定 | 第46页 |
·石蜡切片观察 | 第46-47页 |
·取材 | 第46页 |
·石蜡切片的过程 | 第46-47页 |
·突变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47页 |
·水稻叶片总DNA的提取 | 第47-48页 |
·大量提取法 | 第47-48页 |
·微量提取法 | 第48页 |
·微卫星标记分析 | 第48-49页 |
·微卫星引物 | 第48页 |
·PCR扩增 | 第48-49页 |
·电泳 | 第49页 |
·雄性不育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49-50页 |
·MDMFS1雄性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50页 |
·新标记开发 | 第50页 |
·基因的精细定位和遗传作图 | 第50页 |
·候选基因的预测与分析 | 第50-51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51-70页 |
1 突变体表型及杂交鉴定 | 第51-52页 |
·突变体形态观察和及花粉育性鉴定 | 第51-52页 |
·突变体自然杂交、人工杂交结实性 | 第52页 |
2. 突变体育性障碍的细胞学观察 | 第52-57页 |
·花药组织切片 | 第52-56页 |
·减数分裂时期花药组织切片 | 第55-56页 |
·成熟胚囊细胞学观察 | 第56-57页 |
3. 突变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57-58页 |
4. 突变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58-60页 |
5. 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60-64页 |
·新标记的开发 | 第60-61页 |
·MDMFS1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61-62页 |
·精细定位区间物理图构建 | 第62-63页 |
·候选基因预测 | 第63-64页 |
6. 候选基因转录及功能分析 | 第64-70页 |
·MDMFS1候选基因的转录验证 | 第64-65页 |
·MDMFS1候选基因的蛋白证据 | 第65-67页 |
·MDMFS1候选基因的蛋白功能预测 | 第67-70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70-83页 |
1. 水稻雌雄不育突变体的形态特征 | 第70页 |
2. 水稻雌雄不育产生的原因 | 第70-71页 |
3. 水稻花粉和胚囊败育时期的研究 | 第71-73页 |
·水稻花粉败育时期的研究 | 第71-73页 |
·水稻胚囊败育时期的研究 | 第73页 |
4. 水稻花粉败育与绒毡层的发育 | 第73-75页 |
5. MDMFS1基因是一个新的雌雄不育基因 | 第75-77页 |
6. 基因精细定位的方法 | 第77-81页 |
·定位群体 | 第77-79页 |
·多群体与基因定位 | 第78页 |
·基因定位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78-79页 |
·影响基因定位成功与否的因素 | 第79页 |
·标记开发 | 第79-81页 |
·SSR标记开发 | 第79-80页 |
·InDel标记开发 | 第80-81页 |
7. 生物信息学的利用 | 第81-82页 |
8. 后续工作的设想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9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