簇毛麦—普通小麦远缘杂交后代的鉴定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1 簇毛麦种质在小麦育种中的作用 | 第10-11页 |
2 外源染色体检测技术 | 第11-21页 |
·形态学标记 | 第11-12页 |
·细胞学标记 | 第12-13页 |
·常规细胞学标记 | 第12-13页 |
·常规染色体显带 | 第13页 |
·原位杂交技术 | 第13-18页 |
·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 | 第13-16页 |
·原位杂交技术的分类 | 第16-18页 |
·生化标记 | 第18-21页 |
·同工酶标记 | 第19-20页 |
·小麦贮藏蛋白 | 第20-21页 |
·分子标记 | 第21页 |
3 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22-29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 试验路线 | 第22页 |
3 试验方法 | 第22-29页 |
·农艺性状的调查 | 第22页 |
·根尖有丝分裂染色体制片与花粉母细胞中期制片 | 第22-23页 |
·发根与预处理 | 第22-23页 |
·根尖染色体计数 | 第23页 |
·原位杂交制片 | 第23页 |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观察 | 第23页 |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 第23-27页 |
·小麦基因组DNA与簇毛麦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3-24页 |
·DNA含量、纯度和片段大小的检测 | 第24页 |
·探针的标记 | 第24-25页 |
·探针与染色体的杂交 | 第25-26页 |
·原位杂交的检测 | 第26页 |
·原位杂交试剂配方 | 第26-27页 |
·高分子谷蛋白的SDS-PAGE检测 | 第27-29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29-38页 |
1 根尖有丝分裂细胞学分析 | 第29-30页 |
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细胞学分析 | 第30-34页 |
3 农艺性状调查 | 第34-36页 |
4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 第36-37页 |
5 高分子谷蛋白SDS-PAGE分析 | 第37-38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38-42页 |
1 普通小麦异附加系的遗传背景 | 第38页 |
2 簇毛麦染色体向小麦的转移 | 第38-39页 |
3 染色体易位系的创制 | 第39-40页 |
4 簇毛麦与绵阳11杂交后代的农艺性状 | 第40页 |
5 原位杂交条件的探讨 | 第40-41页 |
6 多种试验方法结合,增加了实验的可靠性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