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第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16页 |
(二) 调查内容 | 第16-17页 |
(三) 调查对象 | 第17-19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1-38页 |
一、关于奖学金的研究 | 第21-32页 |
(一) 国内奖学金的相关研究 | 第21-28页 |
(二) 国外典型国家奖学金的相关研究 | 第28-32页 |
二、关于减免学费的研究 | 第32-34页 |
(一) 我国减免学费的情况 | 第32页 |
(二) 国外学费减免方式的研究 | 第32-34页 |
三、关于奖学金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研究 | 第34-36页 |
(一) 奖学金与高等教育公平 | 第34-35页 |
(二) 奖学金与高等教育资源的效率 | 第35-36页 |
四、小结:国内外文献研究的思考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研究生“抵免学费奖学金”实施意图与执行效果 | 第38-67页 |
一、各级行政采取“抵免学费奖学金”制度的意图 | 第38-43页 |
(一) 企图引进竞争机制提高培养质量,兼有助学动机 | 第38-40页 |
(二) 各校执行中企图同时产生“吸引优秀生源”的作用 | 第40-43页 |
二、“抵免学费奖学金”政策的实际效果 | 第43-66页 |
(一) 取消“一考定终身”,但在读期间的竞争性遭异议 | 第43-45页 |
(二) 高额奖学金,造成“金胜于学”的价值导向 | 第45-49页 |
(三) 一些学校奖学金等级差距过大激化了同学间的矛盾 | 第49-52页 |
(四) 过于依赖“量化”评价,扭曲了个性发展与研究的内在属性 | 第52-58页 |
(五) 导师的诸多尴尬与“给学生打分”的窘境 | 第58-62页 |
(六) 评定细则难以制定或模糊操作 | 第62-66页 |
三、小结:恶性竞争,事实上削弱了研究的氛围 | 第66-67页 |
第四章 研究生“抵免学费奖学金”低效的原因分析 | 第67-84页 |
一、奖学金自身比例配置、评定方式不合理 | 第67-70页 |
二、政策决策程序不完善,政策过程透明度不足 | 第70-72页 |
三、相关利益群体对该政策的诉求与变异 | 第72-81页 |
(一)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工具理性下的效率追求 | 第73-74页 |
(二) 过分强调“论文发表数”、“参与导师课题”指标的政绩观 | 第74-76页 |
(三) 基层院系基于“追求稳定、便利管理”的意愿 | 第76-77页 |
(四) 政策目标对象即在读研究生的“理性”追求 | 第77-81页 |
四、“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81-83页 |
五、研究生培养经费少,来源渠道单一 | 第83-84页 |
第五章 关于改进“抵免学费奖学金”政策的建议 | 第84-98页 |
一、合理设定“奖优”与“助学”之比例及解决方案 | 第84-86页 |
二、科学制订“奖优”“资助”评定指标及解决方案 | 第86-94页 |
(一) 合理定义“科研能力”的内涵 | 第86-91页 |
(二) 具体实施中,科学设置各参评选项比重 | 第91-92页 |
(三) 参与导师课题项目者,需提供自己的研究内容供评审 | 第92页 |
(四) 改进方案:丰富奖学金种类,形成“资助包” | 第92-94页 |
三、政策目标与机制: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沟通 | 第94-97页 |
(一) 赋予基层政策执行者话语权 | 第94-96页 |
(二) 政策执行与目标人群即研究生进行充分的沟通 | 第96-97页 |
四、拓宽奖学金资金来源渠道 | 第97-98页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第98-99页 |
附录二 研究生奖学金实施现状调查问卷 | 第99-101页 |
附录三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院士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 第101-104页 |
附录四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顺利 | 第104-106页 |
附录五 明年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将继续扩大 | 第106-107页 |
附录六 H大学改革方案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3页 |
后记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