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0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第2章 法院调解制度概述 | 第10-17页 |
·法院调解制度的概念及性质 | 第10-11页 |
·法院调解制度的概念 | 第10页 |
·法院调解制度的性质 | 第10-11页 |
·法院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1-13页 |
·萌芽阶段 | 第11页 |
·调解为主时期 | 第11-12页 |
·着重调解阶段 | 第12页 |
·自愿合法调解阶段 | 第12页 |
·冷遇后重兴阶段 | 第12-13页 |
·法院调解制度的理论纷争与评述 | 第13-17页 |
·否定与替代论 | 第13-14页 |
·肯定与加强论 | 第14页 |
·调审分离或分立论 | 第14-15页 |
·简要述评 | 第15-17页 |
第3章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新实践探索 | 第17-27页 |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现行立法规范 | 第17-18页 |
·关于法院调解的原则 | 第17页 |
·关于法院调解的范围 | 第17页 |
·关于法院调解的启动 | 第17-18页 |
·关于法院调解的主持者 | 第18页 |
·关于调解协议与民事调解书 | 第18页 |
·关于法院调解的方式 | 第18页 |
·简要述评 | 第18页 |
·北京地区法院调解的新实践 | 第18-24页 |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诉讼调解新格局 | 第19-21页 |
·朝阳区人民法院的"调解和解"机制 | 第21-22页 |
·石景山区人民法院的"类型化"调解机制 | 第22-23页 |
·海淀区人民法院的"商事特邀调解员"调解制度 | 第23页 |
·怀柔区人民法院的"五元一点"调解机制 | 第23-24页 |
·法院调解新实践评述 | 第24-27页 |
·法院调解新实践的特点分析 | 第24页 |
·法院调解新实践的动因分析 | 第24-27页 |
第4章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透析与模式选择 | 第27-41页 |
·法院调解制度的优势 | 第27-29页 |
·诉讼周期短,诉讼成本低 | 第27-28页 |
·过程自愿保密,结果多样化 | 第28-29页 |
·法院调解面临的问题 | 第29-32页 |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在立法上的缺陷 | 第29-31页 |
·法院调解在司法实践中的不足 | 第31-32页 |
·司法ADR之研究 | 第32-37页 |
·司法ADR概述 | 第32-33页 |
·对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司法ADR的考察 | 第33-35页 |
·司法ADR与我国法院调解的综合评析 | 第35-37页 |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模式选择与程序建构 | 第37-41页 |
·法院调解制度的模式选择 | 第37-38页 |
·调审适度分离模式的具体建构 | 第38-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个人简介 | 第44-45页 |
导师简介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