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一、写作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写作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基本概念 | 第11-13页 |
(一) 价值 | 第11-12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 第12-13页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释义 | 第13-17页 |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含义 | 第13-14页 |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客体 | 第13-14页 |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体 | 第14页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 | 第14-17页 |
1. 价值主体的多样性 | 第15页 |
2. 价值形态的复杂性 | 第15页 |
3. 价值实现的长期性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要形态 | 第17-29页 |
一、大学生个体发展的视角 | 第18-22页 |
(一) 传授文化知识的价值 | 第18-20页 |
(二) 培养良好品德的价值 | 第20页 |
(三) 训练法纪意识的价值 | 第20-21页 |
(四) 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 第21-22页 |
二、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视角 | 第22-24页 |
(一) 教学价值 | 第22-23页 |
(二) 管理价值 | 第23页 |
(三) 校园环境优化价值 | 第23-24页 |
三、社会整体发展的视角 | 第24-29页 |
(一) 政治价值 | 第25页 |
(二) 经济价值 | 第25-26页 |
(三) 文化价值 | 第26-29页 |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变化和价值选择面临的挑战 | 第29-38页 |
一、政治形势的发展与价值选择面临的挑战 | 第29-32页 |
(一) 民主政治建设成果显著 | 第29-30页 |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完善 | 第29-30页 |
2. 加强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 第30页 |
(二) 政治相对稳定对价值选择带来的挑战 | 第30-32页 |
1. 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 第30-31页 |
2. 原因分析 | 第31-32页 |
二、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价值选择面临的挑战 | 第32-34页 |
(一) 市场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 第32-33页 |
1. 政府和市场的职能更加明确 | 第32页 |
2. 市场经济立法更加健全 | 第32-33页 |
3.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 第33页 |
(二) 经济快速发展对价值选择带来的挑战 | 第33-34页 |
1. 大学生就业问题 | 第33-34页 |
2. 校园里的拜金、享乐主义 | 第34页 |
三、文化多元并存与价值选择面临的挑战 | 第34-38页 |
(一) 多元文化的快速发展 | 第35页 |
1. 文化的形式更加的多元 | 第35页 |
2. 文化的传播更加的便捷 | 第35页 |
(二) 多元文化对价值选择带来的挑战 | 第35-38页 |
1. 马克思主义的地位问题 | 第35-36页 |
2. 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问题 | 第36-38页 |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选择 | 第38-59页 |
一、选择依据 | 第38-44页 |
(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进行价值选择的基础 | 第38-40页 |
1.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 第38-39页 |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39-40页 |
(二) 科学发展观是进行价值选择的指导思想 | 第40-42页 |
1. 价值选择体现生本发展观 | 第40页 |
2. 价值选择坚持全面发展观 | 第40-41页 |
3. 价值选择体现协调发展观 | 第41页 |
4. 价值选择体现可持续发展观 | 第41-42页 |
(三) 和谐社会建设是进行价值选择的最终目标 | 第42-44页 |
1.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的重大战略决策 | 第42-43页 |
2. 构建和谐社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 第43-44页 |
二、价值选择 | 第44-59页 |
(一) 主体之间的价值选择 | 第44-52页 |
1. 各主体价值形态特点分析 | 第45-49页 |
2. 主体间的价值选择 | 第49-52页 |
(二) 主体内部的价值选择 | 第52-59页 |
1. 大学生主体内部的价值选择 | 第52-54页 |
2. 高等学校主体内部的价值选择 | 第54-55页 |
3. 社会主体内部的价值选择 | 第55-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