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一、总论 | 第8-22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三) 研究文献基础 | 第9-21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二、城市小学生课余生活的应然内涵、特征、价值和历史考察 | 第22-30页 |
(一) 小学生课余生活的应然内涵 | 第22-24页 |
(二) 小学生课余生活的特征 | 第24页 |
(三) 小学生课余生活的价值 | 第24-26页 |
(四) 关于课余生活思想的历史考察 | 第26-30页 |
三、城市小学生课余生活实然现状描述 | 第30-38页 |
(一) 作业:小学生课余生活的永恒主题 | 第30-32页 |
(二) 辅导班:小学生课余生活的主导内容 | 第32-34页 |
(三) 同伴交往、各种媒体及运动娱乐遭限制 | 第34-38页 |
四、童年缺席:小学生课余生活“变味”的知识学机制 | 第38-52页 |
(一) 工具理性主义社会影响儿童生活 | 第38-45页 |
(二) 教师、家长和学生自身的被规训 | 第45-52页 |
五、捍卫童年:我们需要从原点再出发 | 第52-58页 |
(一) 理念的转化: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 | 第52-55页 |
(二) 在教育方法改革的路上 | 第55-56页 |
(三) 课余教育内容的重心转移 | 第56-57页 |
(四) 多元化人才评价制度的建立 | 第57-58页 |
六、结束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一:关于城市小学生课余生活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 第62-64页 |
附录二:关于城市小学生课余生活的访谈提纲1(小学生) | 第64-65页 |
附录三:关于城市小学生课余生活的访谈提纲2(学生家长) | 第65-67页 |
后记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