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杀虫基因cry1Ca的人工合成、原核表达及其转基因水稻的培育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4-6页
目录第6-10页
绪论第10-22页
   ·课题背景第10页
   ·文献综述第10-19页
     ·苏云金芽胞杆菌概述第10-11页
     ·Bt杀虫晶体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第11-12页
     ·Bt晶体蛋白的杀虫机制第12-14页
     ·Bt蛋白基因的分类第14-15页
     ·对鳞翅目昆虫有毒的菌株第15-16页
     ·Bt杀虫蛋白的应用简史第16-18页
     ·转基因植物产业化现状与发展趋势第18-19页
   ·研究目的内容第19-22页
     ·具体研究内容第19-20页
     ·课题研究的具体路线第20-22页
第一章 cry1Ca基因改造、合成第22-28页
   ·材料与方法第22-24页
     ·实验材料第22页
     ·实验方法第22-24页
       ·生物信息学软件应用第22页
       ·基因两端非编码区序列的设计第22页
       ·修饰序列应用第22-23页
       ·双终止子使用第23页
       ·cry1Ca杀虫基因的人工合成第23-24页
   ·结果与分析第24-25页
     ·设计的cry1Ca基因完整序列第24页
     ·人工合成cry1Ca基因及原始cry1Ca基因密码子选择偏向比较第24页
     ·改造前后两基因碱基GC%含量的变化第24-25页
     ·改造前后两基因的比较第25页
     ·PGH酶切鉴定结果第25页
   ·小结与讨论第25-28页
第二章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和融合蛋白表达、纯化及抗体制备第28-38页
   ·材料与方法第28-31页
     ·实验材料第28页
     ·实验方法第28-31页
       ·质粒DNA提取第28页
       ·制备大肠杆菌DH5a感受态第28页
       ·载体构建第28页
       ·融合蛋白表达与纯化第28-30页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第28-29页
         ·融合蛋白的可溶性分析第29页
         ·包涵体蛋白前处理第29页
         ·融合蛋白的纯化、复性第29-30页
       ·抗体的制备及酶标记第30-31页
         ·抗原的准备第30页
         ·兔的免疫第30页
         ·抗血清的制备第30页
         ·亲和层析法纯化IgG和抗体酶标记第30-31页
   ·结果与分析第31-36页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表达与纯化第31-33页
       ·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ET-28bca的构建第31页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与纯化第31-33页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第31-32页
         ·融合蛋白的可溶性分析第32页
         ·融合蛋白的纯化第32-33页
     ·抗体的制备及酶标记第33-36页
       ·高效价的cry1Ca蛋白兔多抗的制备第33页
       ·酶标抗体及浓度的选择第33-34页
       ·抗体的特异性第34-36页
   ·小结与讨论第36-38页
第三章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农杆菌转化和分子检测第38-46页
   ·材料与方法第38-40页
     ·实验材料第38页
     ·实验方法第38-39页
       ·载体构建第38页
       ·水稻的转化第38页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8页
       ·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化第38-39页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第39-40页
       ·水稻叶片DNA提取—CTAB法第39页
       ·目的基因的PCR检测第39页
       ·Southern的探针设计第39-40页
       ·Southern blot检测第40页
       ·ELISA检测第40页
   ·结果与分析第40-44页
     ·植物表达载体PCDMARCA的构建和酶切鉴定第40-41页
     ·水稻的转化与检测第41-44页
       ·水稻转化苗的获得第41页
       ·转化植株的分子检测第41-44页
         ·PCR检测T_0代转基因水稻植株第41-42页
         ·T_0代转化植株Southern blot检测第42页
         ·ELISA检测转基因T_0代水稻蛋白表达第42-44页
         ·T_0代转基因植株田间抗虫性第44页
   ·小结与讨论第44-46页
第四章 结论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8页
附录1第58-62页
附录2第62-64页
附录3第64-66页
附录4第66-68页
附录5第68-72页
附录6第72-80页
附录7第80-86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86-88页
致谢第88-90页
个人简历第90-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薜荔隐头果原花色素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下一篇:甘蔗SPS家族基因表达分析及SPSⅢ可变剪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