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富营养化水体藻华打捞及植物修复的生态效果与影响因素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25页
   ·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第10-14页
     ·水体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第10-12页
     ·水污染的生态环境危害第12-13页
     ·我国水污染现状与水体修复的必要性第13-14页
   ·水体修复技术发展现状第14-21页
     ·物理方法第14-16页
     ·化学方法第16页
     ·微生物修复技术第16-17页
     ·植物修复技术第17-19页
     ·其他修复技术第19-21页
   ·影响水生植物修复的因素第21-23页
     ·环境因子第21-22页
     ·植物类型和群落构成第22-23页
   ·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3-25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第25-31页
   ·实验体系的建立第25-28页
     ·藻类矿质化规律实验第25页
     ·疏浚对藻类矿质化的影响第25-26页
     ·排放水对单一植物修复效果的影响第26-27页
     ·排放水对两种植物联合修复效果的影响第27页
     ·不同种修复植物联合修复效果的影响第27-28页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第28页
     ·样品采集方法第28页
     ·样品分析方法第28页
   ·指标测定方法第28-29页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第28-29页
     ·藻类生长指标的测定第29页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第29-31页
第三章 水华打捞的生态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31-37页
   ·“水华”样品与底泥样品的组分分析第31页
   ·死亡藻类的矿质化规律第31-37页
     ·温度对藻类矿质化的影响第31-33页
     ·疏浚对藻类矿质化的影响第33-37页
第四章 植物修复的生态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37-57页
   ·排放水对单一植物修复效果的影响第37-45页
     ·排放水对伊乐藻生长的影响第37-38页
     ·排放水对伊乐藻生根过程的影响第38-40页
     ·排放水对伊乐藻的胁迫效应第40页
     ·单一植物修复的水质变化第40-42页
     ·单一植物修复中底泥营养盐的积累第42-44页
     ·单一植物修复水中叶绿素及微藻密度的变化第44-45页
   ·排放水对两种植物联合修复效果的影响第45-53页
     ·排放水对伊乐藻和水网藻生长的影响第45-47页
     ·排放水对两种联合修复植物的胁迫效应第47-48页
     ·两种植物联合修复对水质变化的影响第48-50页
     ·两种植物联合修复对底泥营养盐积累的影响第50-52页
     ·两种植物联合修复对水中叶绿素及微藻细胞密度的影响第52-53页
   ·不同种修复植物共同存在的相互影响第53-57页
     ·不同种修复植物共存时各植物的生长状况第53页
     ·排放水对不同修复植物的胁迫效应第53-54页
     ·不同植物修复植物共同存在时的水质变化第54-57页
结论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6页
公开发表论文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太湖围网拆迁生态补偿研究
下一篇:环境保护视角下地方政府生态责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