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43页 |
第一章 籽粒硬度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第13-29页 |
一 籽粒硬度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 第13-14页 |
二 籽粒硬度基因遗传与定位 | 第14页 |
三 籽粒硬度相关基因克隆及分子结构特征 | 第14-23页 |
·Friabilin蛋白与籽粒硬度 | 第14-15页 |
·Ha位点基因BAC克隆 | 第15-16页 |
·Pin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分子结构特征 | 第16-17页 |
·PIN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第17-18页 |
·Pin基因和Gsp-1基因的时空表达 | 第18-19页 |
·Pin基因等位变异 | 第19-23页 |
四、籽粒硬度Pin相关基因在普通小麦近缘属种中的分布 | 第23-26页 |
·Pin相关基因在普通小麦二倍体祖先的等位变异 | 第23-24页 |
·Pin相关基因在其它禾本科物种中的分布 | 第24-26页 |
五、Pina、Pinb及Gsp-1基因在小麦族中的分子进化 | 第26页 |
六、籽粒硬度形成机理假说 | 第26-27页 |
七、籽粒硬度的品质效应 | 第27-28页 |
八、籽粒硬度的生物技术改良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普通小麦小麦籽粒胚乳贮藏蛋白研究进展 | 第29-37页 |
一、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 | 第31-32页 |
二、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LMW-GS) | 第32-33页 |
三、醇溶蛋白 | 第33-34页 |
四、贮藏蛋白基因家族的结构和组成 | 第34-37页 |
第三章 簇毛麦利用价值及研究进展 | 第37-43页 |
一、小麦的基因资源 | 第37-38页 |
二、簇毛麦的利用价值与研究现状 | 第38-43页 |
·簇毛麦的利用价值 | 第38-39页 |
·鉴定簇毛麦染色体的分子标记 | 第39-40页 |
·簇毛麦籽粒贮藏蛋白研究进展 | 第40-43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43-93页 |
第一章 普通小麦-簇毛麦T5VS-5DL易位系选育及其籽粒硬度分析 | 第43-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54页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细胞遗传学实验方法 | 第44-48页 |
·分子标记实验方法 | 第48-50页 |
·PCR产物的克隆与测序 | 第50-53页 |
·籽粒硬度的测定(SKCS) | 第53页 |
·电子显微镜观察籽粒胚乳 | 第53页 |
·Puroindoline蛋白提取分离 | 第53-54页 |
·田间试验设计与性状调查 | 第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8页 |
·普通小麦-簇毛麦T5VS·5DL易位系的选育及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 第54-58页 |
·普通小麦-簇毛麦T5VS·5DL易位系籽粒硬度分析 | 第58-60页 |
·普通小麦-簇毛麦T5VS·5DL易位系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60-61页 |
·簇毛麦籽粒硬度相关基因同源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61-65页 |
·鉴定普通小麦-簇毛麦T5VS·5DL易位系共显性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65-67页 |
·基于普通小麦-簇毛麦T5VS·5DL易位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67-68页 |
3 讨论 | 第68-71页 |
第二章 簇毛麦籽粒贮藏蛋白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易位系选育 | 第71-9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6页 |
·实验材料 | 第72页 |
·细胞学方法 | 第72页 |
·分子标记方法 | 第72页 |
·贮藏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方法 | 第72-75页 |
·籽粒品质性状测定方法 | 第75-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90页 |
·普通小麦-簇毛麦1V染色体系选育 | 第76-85页 |
·簇毛麦1V染色体结构变异系贮藏蛋白SDS-PAGE分析 | 第85-88页 |
·利用根据编码HMW-GS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的引物鉴定分析 | 第88-90页 |
·簇毛麦1V染色体系籽粒品质性状初步分析 | 第90页 |
3 讨论 | 第90-93页 |
全文结论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