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地方史志论文

渐进与跨越:明清以来庐山开发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第一章 导言第8-29页
 第一节 研究意义、思路与方法第8-11页
  一、研究意义第8-9页
  二、研究思路第9-10页
  三、研究方法第10-11页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第11-18页
  一、山区开发研究综述第11-16页
  二、庐山区域史研究综述第16-18页
 第三节 庐山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第18-29页
  一、自然环境第18-21页
  二、山名与传说第21-23页
  三、行政区划第23-29页
第二章 战乱、军屯与人口:庐山的经济开发第29-81页
 第一节 元明之际战乱中的庐山社会第29-40页
  一、战乱对地区社会的冲击第29-32页
  二、地方百姓避乱进山第32-35页
  三、明初地区社会的恢复第35-40页
 第二节 明代军屯、民众与庐山开发第40-62页
  一、卫所制下的军事开发第40-45页
  二、地区人口增长与社会管控第45-52页
  三、农业垦殖深入与庐山环境变化第52-62页
 第三节 清代人口膨胀下的无序开发第62-81页
  一、明末清初庐山地区的社会动荡第62-64页
  二、清中晚期地区人口膨胀第64-67页
  三、农林业垦殖中的滥垦滥伐第67-75页
  四、工商业者在庐山的活动第75-81页
第三章 寺庙、书院与旅游:庐山开发中的文化聚合第81-154页
 第一节 佛教寺庙与山区开发第81-114页
  一、明初庐山佛教中心转移第81-90页
  二、晚明庐山寺庙复兴第90-97页
  三、清代庐山寺庙败落第97-105页
  四、寺院经济扩张引发的社会纠纷第105-114页
 第二节 白鹿洞书院与庐山人文景观变迁第114-138页
  一、科举、理学与书院发展第114-122页
  二、书院的重建、修葺与扩建第122-127页
  三、祠宇建设彰显书院功能第127-134页
  四、书院创建中的人文景观变化第134-138页
 第三节 传统旅游活动对山区开发的影响第138-154页
  一、明清庐山旅游活动的兴盛第138-141页
  二、山志修纂与旅游活动第141-145页
  三、游径与景观变化第145-150页
  四、旅游活动的消极影响第150-154页
第四章 避暑地与城市化:庐山开发的跨越式转型第154-179页
 第一节 晚清庐山避暑地开发第154-164页
  一、外国人的早期避暑活动第154-156页
  二、避暑地开发中的土地问题第156-160页
  三、避暑地初期开发及其关联效应第160-164页
 第二节 牯岭城市化与地方社会变迁第164-179页
  一、避暑地开发的持续深入第164-167页
  二、牯岭城市化与地区经济、生态第167-173页
  三、地区社会的历史变迁第173-179页
第五章 结语第179-183页
 一、渐进与跨越:开发范式的转换第179-181页
 二、山区开发的历史与现实第181-183页
参考文献第183-193页
后记第193页

论文共1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宋代广州知州群体研究
下一篇:和而不同——论WTO背景下中外合拍电影的跨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