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异硫氰酸盐前体硫代葡萄苷的研究 | 第13-14页 |
·硫代葡萄糖苷的分布 | 第13页 |
·硫代葡萄糖苷的结构及分类 | 第13-14页 |
·硫代葡萄糖苷的分析方法 | 第14页 |
·异硫氰酸盐的形成过程 | 第14-15页 |
·异硫氰酸盐的提取分离及测定方法 | 第15页 |
·异硫氰酸盐的提取分离方法 | 第15页 |
·异硫氰酸盐的测定方法 | 第15页 |
·异硫氰酸盐的抗肿瘤活性 | 第15-16页 |
·异硫氰酸盐的抗癌活性研究 | 第15页 |
·异硫氰酸盐的抗癌机理研究 | 第15-16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西兰苔、西兰花和芥蓝籽中硫代葡萄糖苷的提取、含量分析和鉴定 | 第18-31页 |
·引言 | 第18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8-19页 |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页 |
·实验过程与方法 | 第19-20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19页 |
·样品的测定 | 第19-20页 |
·HPLC-MS-MS 测试中硫苷的提取 | 第20页 |
·液相色谱/质谱条件 | 第2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0-30页 |
·西兰苔、西兰花和芥蓝籽中硫代葡萄糖苷的含量比较 | 第20-22页 |
·西兰苔、西兰花和芥蓝籽中硫代葡萄糖苷的种类比较 | 第22-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异硫氰酸盐的提取、鉴定 | 第31-38页 |
·引言 | 第31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异硫氰酸盐的定量方法 | 第32-33页 |
·异硫氰酸盐的提取工艺优化 | 第33页 |
·硫代葡萄糖苷水解条件确定 | 第33-34页 |
·异硫氰酸盐的提取 | 第34页 |
·异硫氰酸盐的GC-MS 鉴定 | 第34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37页 |
·异硫氰酸盐提取工艺的确定 | 第34-35页 |
·硫代葡萄苷水解条件的确定 | 第35-36页 |
·异硫氰酸盐的GC-MS 鉴定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异硫氰酸盐抗癌活性测定 | 第38-49页 |
·引言 | 第38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8-39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8-39页 |
·主要试剂和实验耗材 | 第39页 |
·主要培养基和常用溶液配制 | 第39页 |
·实验过程与方法 | 第39-42页 |
·细胞培养 | 第39-40页 |
·异硫氰酸盐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测定 | 第40-41页 |
·氟尿嘧啶对SW-480 细胞生长抑制测定 | 第41页 |
·异硫氰酸盐作用后细胞形态变化测定 | 第41-42页 |
·Annexin V-FITC/PI 双染流式细胞凋亡分析 | 第42页 |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异硫氰酸盐抑制肿瘤的作用 | 第42-45页 |
·异硫氰酸盐与氟尿嘧啶对SW-480 细胞毒性作用比较 | 第45页 |
·异硫氰酸盐对细胞形态影响分析 | 第45-46页 |
·异硫氰酸盐诱导细胞凋亡流式细胞分析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ITCS 对SW-480 细胞影响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49-77页 |
·引言 | 第49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9-53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9-50页 |
·主要试剂和实验耗材 | 第50-51页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51-53页 |
·实验过程与方法 | 第53-56页 |
·SW-480 细胞样品处理 | 第53-54页 |
·2-D 双向电泳 | 第54页 |
·2-DE 凝胶图像分析寻找差异蛋白质点 | 第54页 |
·差异表达蛋白质酶解 | 第54-55页 |
·数据库搜索鉴定蛋白 | 第55-56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75页 |
·实验组及对照组SW-480 细胞双向凝胶电泳图谱 | 第56页 |
·SW-480 细胞实验及对照组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点 | 第56页 |
·SW-480 细胞实验组及对照组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点质谱分析. | 第56-75页 |
·讨论 | 第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7-80页 |
1. 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77-78页 |
2. 创新之处 | 第78-79页 |
3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附录 | 第86-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