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焊接结构疲劳强度 | 第14-15页 |
| ·服役载荷仿真 | 第15-17页 |
| ·试验验证方法 | 第17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19页 |
| 第2章 焊接构架疲劳强度设计方法及接头疲劳性能数据库 | 第19-42页 |
| ·焊接构架强度设计方法 | 第19-27页 |
| ·名义应力法 | 第19-20页 |
| ·结构应力法 | 第20-23页 |
| ·等效结构应力法 | 第23-25页 |
| ·缺口应力应变方法 | 第25-27页 |
| ·构架有限元分析验证模型方案 | 第27-32页 |
| ·名义应力法的有限元模型 | 第27-31页 |
| ·缺口应力评定的有限元模型 | 第31-32页 |
| ·构架常用焊接接头疲劳性能数据库 | 第32-42页 |
| ·接头设计及疲劳缺口系数 | 第33-38页 |
| ·焊接接头试验及数据处理 | 第38-42页 |
| 第3章 动力学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第42-72页 |
| ·构架服役仿真的接口要求 | 第42-43页 |
| ·动力学仿真平台实现 | 第43-72页 |
| ·开发环境 | 第43-45页 |
| ·铁道车辆多体动力学 | 第45-58页 |
| ·铁道车辆动力学仿真软件设计 | 第58-69页 |
| ·动力学仿真软件界面设计 | 第69-72页 |
| 第4章 构架结构设计参数疲劳强度相关性研究 | 第72-99页 |
| ·构架结构设计适用性研究 | 第72-73页 |
| ·箱梁型与管梁型动车构架结构设计评价 | 第73-92页 |
| ·构架结构设计特点 | 第73-74页 |
| ·动力学及损伤计算工况 | 第74-75页 |
| ·计算结果及结论 | 第75-86页 |
| ·构架结构动力学分析 | 第86-92页 |
| ·侧梁疲劳强度与构架扭转刚度相关性 | 第92-97页 |
| ·仿真模型及研究方法 | 第93-94页 |
| ·分析结果 | 第94-97页 |
| ·动车组构架结构设计一般性原则 | 第97-99页 |
| 第5章 构架疲劳强度静载试验验证 | 第99-118页 |
| ·转向架构架强度设计标准族 | 第99-100页 |
| ·欧系规范验证程序 | 第100-105页 |
| ·Bombardier公司 | 第100-102页 |
| ·Siemens公司 | 第102-103页 |
| ·法国国铁试验中心 | 第103-104页 |
| ·德国铁路技术研究所 | 第104-105页 |
| ·日系规范验证程序 | 第105页 |
| ·各评价标准的对比分析 | 第105-118页 |
| ·研究对象及有限元模型 | 第105-107页 |
| ·构架关键位置对比分析结果 | 第107-116页 |
| ·各规范差异性分析及推荐方案 | 第116-118页 |
| 第6章 构架疲劳强度动载试验验证 | 第118-131页 |
| ·UIC、EN疲劳试验 | 第118-120页 |
| ·试验载荷谱设计 | 第120-128页 |
| ·构架主体试验验证程序设计 | 第122-126页 |
| ·构架主要安装部件接口试验验证程序设计 | 第126-128页 |
| ·试验台架设计及虚拟试验 | 第128-131页 |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31-133页 |
| 致谢 | 第133-1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4-140页 |
| 发表论文及科研实践 | 第140-141页 |